唐玉梅
在我的印象中,岚皋不仅仅是一个山水秀美,钟灵毓秀的小城,更是一个具备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山城。山水岚皋如梦如幻,诗画岚皋一枝独秀,人文岚皋温婉淳厚……我对于岚皋有着不同一般的偏爱,不仅仅是因为岚皋的美景美食,更因为在岚皋还结识了许多无话不说的朋友,他们无一例外地给我留下了真诚、质朴、知性而热情好客的印象。在阅读安康知名女作家王晓云的长篇小说《魔芋姐姐》之后,小说里几位年轻的主人公:郝一冰、山南、马佳丽、小敏、刘方钊,正好印证了我对岚皋人的整体印象:善良、淳朴,充满着对创造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的蓬勃热情,以及对时尚和时代文明的敏感追求。
在长篇小说《魔芋姐姐》中,并无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追求深刻的哲理抑或深度省视沉重的生存思考。因此,小说的文本阅读在起初给我的感觉,仿佛契合了时下新生代特别喜欢的那种“短平快”的言情小说,每一个章节就两三页文字,很轻松,故事线索也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味口:生活在大上海的白领丽人郝一冰,在老家岚皋有一个暗恋着她的两小无猜的县城干部山南,但郝一冰本人心仪一个若即若离的白马王子李骄凡,李骄凡是一冰的大学同学,他们曾经一起在大学进行过钢琴合奏表演,怀春的少女在心底里隐隐期待着李骄凡的表白……面对昔日两小无猜赤忱醇厚的山南,以及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李骄凡,知性美丽的郝一冰最终将如何交付自己的情感归宿?
但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被小说情节推动着、不自觉地牵引着,不断深入到对岚皋这座城市的人文和自然风光、美食文化的细节中去。在掩卷之后的沉思中,才突然反应过来,所有的故事和情节,不过是服务于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主人公的爱情和“魔芋”创业故事,让读者可以移步换景立体感、多维度、全方位地走进岚皋山水,了解岚皋风情,随着镜头的推移走进一个正在真实发生着的、正在变化和革新中的美丽岚皋:魔芋产业、网红县长、乡村爱情、扎根于乡村年轻干部的闯劲和干劲、杨家院子、南宫山、廊桥夜市……这一切,因为作家对家乡的熟悉和深情而娓娓道来。小说语言流畅,故事情节鲜活,岚皋符号生动而唯美,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文学功底和素材与文本深度融合的叙事技巧,几乎等同于一部助推岚皋文旅发展的文创剧本。
“走出南宫山大酒店,一冰随手招了辆出租车。碧绿色的出租车像一条鱼一样游过来,车身喷上了明黄色仿佛绶带一样的花纹,仿佛是一株喜气洋洋的植物,对,就是阳光照着玉米的颜色,一冰感觉自己这个比喻有些清奇——大概是空气太清新了,总是让人想到植物啊!车行在路上,更是带来愉悦的感觉,临近县城的二级公路更加宽阔而清洁,路的一边是缓缓的山坡,另一边就是清澈的岚河,这样的路,不要说只是偶尔路过,就是长期在其上行进,也是传说中妥妥的最美小县城公路。”
但是,这也就够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在享受到阅读快感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了解到一个县城的人文和风土人情,以及有关魔芋种植、功能和健康食用价值的相关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可否认,《魔芋姐姐》一书敏锐而真诚地呈现了对当下的“岚皋”正在进行和发展中变化着的现实记录,结合了作家作为一位具备宽广视觉地对养育了自己的家乡岚皋的深情,作家对岚皋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视觉,和年轻一代创业和建功立业、建设家乡和服务家乡的美好愿景和预设的成功,文本开创性地探索和丰富了当下发展中的中国“县城”文学符号和文旅叙事宣传的伦理内涵。叙事是一种伦理行为,而伦理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在叙事学理论中,叙述伦理反映的是“叙述故事和虚构人物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后果”,主要与小说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自身价值观、世界观和爱情观,并基此结合作者的自身认知,创设出小说虚构人物和真实读者之间,相互紧密关联的伦理情境的文学表达方式。
中国当代县城文学的叙事伦理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议题,是人性、个性、时代色彩与国家发展视觉的碰撞,是不同人物命运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路径上,必然面临的心灵挑战和生存挣扎,是不断地逃离和回归,是生存和工作方式的思考引发精神蜕变,是生存空间和内在精神的开拓和回归,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人物塑造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上。当下的很多文学作品对于“县城”的描述和书写都有着很多同质化的藩篱:很多来自城市的作者不自觉地带着一种优越感的滤镜去俯视“县城”,他们或者将“县城”描述成闲适、散漫、落后、廉价和保守的怀旧符号,或者将“县城”描述为扼杀理想和激情的泥潭:那些杀出千军万马、却仍会在城市不经意间感到局促的“小镇做题家”,只有大城市才是实现阶层跨越闪耀幻梦的自由彼岸,而县城只能诞生出逃离和出走、遗忘和按部就班的平庸以及波澜不惊的琐碎。
但其实,说到底,此心安处即吾乡。在《魔芋姐姐》中,作者真诚地以“平视”的亲历者目光,自觉而亲切地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鲜活、生动、立体化的县城,它是真实发生在当下的,它是活力四射日新月异的,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下,它和大城市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作家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和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县域”文学,它令人耳目一新,完全突破了广大读者对“县域”概念的苍白印象。这不仅得益于作家自己就是一位具有敏锐文学视野和写作功底的土著,还得益于她本人自始至终,保持着对家乡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爱,以及她对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深切而热忱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愿景。你从整个小说中能够感知到她对岚皋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熟悉和体贴入微的细腻观察。从她的笔下,你能读出一个风情万种的岚皋,一个别具魅力的岚皋,一个具有诗情画意和人文特点的岚皋,鲜活的地域语言,独特的岚皋魔芋产品、风景秀丽如诗如画的山水岚皋,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
也因此,让人很欣喜地看到,在小说《魔芋姐姐》中,作者对新的“县城”文学符号全新的改写、真诚地探索和叙事风格的精神突破。我们的“县城”应该和这个时代的发展一样同频共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不能也无法去定义什么才是唯一成功的、标准化的“县城”发展道路,因此也一样不能去千篇一律地复制和模仿已经成功的“县城”文学创作的蓝本,“县城”的人应该拥有和都市人一样丰富多彩的人生,创造出可能和都市人一样成功的多样性的人生价值,摒弃固有的人们对于“县城”面孔的单一印象:陈腐的观念、按部就班的早九晚五,散漫的日常作息。
真正的城乡差别已经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推进逐渐模糊,简单粗暴地把大城市和县城二元对立,正或许源于不曾真正深入县城的那些“高位者”自上而下的俯视,以及闭门造车的臆想,并非对县城真实的描绘和书写。而在《魔芋姐姐》中,作者用郝一冰的回归启示更多的年轻人,也许“北上广深”并非是唯一高大上的选择,实现理想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可能。当然,我们也不用矫枉过正地鼓吹年轻人高呼“逃离北上广深”的口号,并举例证明只要回归县城,就能够获得一种必然会到来的幸福人生和甜蜜爱情。文本对主人公情感归宿层层推进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地叙述和描写,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关于岚皋生活的多层次叙事空间,展现了中国小城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年轻一代内心的文化冲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我们抛开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关于灾难和苦难等等遥远的宏大叙事,我们会发现真正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城乡命运共同体”,县城是一个于大城市来说相对安逸稳定的熟人社会,县城经济的崛起和拓展会真正带动中国全新的发展,赋予市场强劲蓬勃的经济引擎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毋庸讳言,只有每一个和岚皋这样的众多县域发展起来,给经济和市场构建稳定和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蓄水池,才能承载风云变化的社会经济震荡,我们每个当代中国人的故乡和回归之路才能走得更加从容和稳健。
在《魔芋姐姐》中,作家特别设置了人物可能产生的故事和行动线索,来将岚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风景和物产层层叠加推出,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回忆、插叙等手法,使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岚皋在时间层面交织重叠,描写细致唯美,这种时空上的跳跃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也加深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一冰想,她总是个女孩子,而自她成长以来,追她的男孩子不计其数,她总是礼貌地推拒,李骄凡是唯一一个让她心动的男孩。他长得那么英俊,那样富有实干精神,他理性到让人惊吓的地步,精准地捕捉与分析谈话,从来不会跑题。可是,总是有些什么,是他们之间无法逾越的:就是缺乏那种意乱情迷的空气:缺乏那种在春天盛开的啪啪炸裂的花与种子的气息……”
细腻传神的语言和精准的叙述使得故事人物情感显得更加真实、立体,从而让读者对这个真实县城的风土人情和人物生活的“岚皋”,所有出现的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岚皋符号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彰显了地域别具魅力的鲜活特质、县域资源和个性魅力。让小说故事与岚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这些书写都要求作者本人必须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际生活之中,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然于胸,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地域背景,让岚皋的语言习惯、名胜风景、道路建筑等等无一例外地形诸笔端、进入镜头,引起读者的围观,激发读者对岚皋的深度了解,作用于岚皋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最近,《我的阿勒泰》的火爆让新疆收获千亿文旅泼天的财富。我们不难看出,文学作品是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人文记忆并加持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文艺作品与城市,往往相促相成,相互成就。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瓷器,文艺作品便是闪亮的釉彩;如果说城市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文艺作品便是跳跃的朵朵浪花。好的文艺作品,是城市最好的活广告,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并赋予城市独特的灵魂和气质、涵养和魅力,它们像一个个能够自发行走和自由生长的有机细胞,源源不断地支撑起一座城市的流量。很多年轻人会因为一部剧、一本书,抑或是一首歌,而爱上一座城,这是今天很多年轻消费群体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富有浪漫气息的文化现象。
越来越多的城市领导者,已经建立了以文艺来塑造城市形象的意识,并且给予相当大的力度去支持文艺作品,彰显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也彰显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魄力和能力。相较传统的城市介绍手册或宣传片,文艺作品在展现城市形象和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它通过那些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小切面、小人物,于无声处感受城市的脉搏跳动;另一方面,文艺作品所产生的心理学“晕轮效应”,往往会让受众不自觉地将对某个片段、场景和人物的好感,移情于以之为背景的城市,隔着屏幕、捧着书籍便与未曾谋面的地点形成情感联系。我们期待《魔芋姐姐》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让“魔芋姐姐”“爆火”“出圈”,走进抖音,借助屏幕走进千万个年轻消费者的心里,成为岚皋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新的支持面,为岚皋乃至安康创造更多“网红打卡地”。
我希望每一位土生土长的安康人,都能够身体力行做好安康旅游的守望者和传播者,努力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能够提升和建设安康人文自信、人文底蕴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幸福安康或者自己居住的县域文化精神,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文化发展取向,让安康旅游的文化品牌得到飞跃性的提升,在不断传承、创造、革新中持续地发扬光大起来。
岚皋山高泉澈,水秀林广,当有好风长吟,佳木荟萃,祝愿《魔芋姐姐》的后续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如岚皋的乡村公路一样旖旎延伸联通到四面八方,鲜活而生动地出现在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中、屏幕上,美好而清新,幸福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