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文化润心 光影筑梦——专访安康籍导演曾海若
2025-11-14 09:25:51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吴昭桥GkK安康新闻网

【人物简介】曾海若,导演,1978年出生于陕西安康。200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从事纪录片工作,曾任央视综合频道栏目《电影传奇》总导演。其作品包括电影《阳光照耀青春里》,纪录片《第三极》《众神之地》《我们的国家公园》《我的抗战》《我的抗战2》《我和我的祖国》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年度纪录片奖、中国卓越贡献纪录片奖、国家记忆年度影像奖、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提名等诸多荣誉。GkK安康新闻网

在时光的褶皱里,总有一些地方与记忆紧紧相连,它们如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一个人来时的路。导演曾海若的创作灵魂,深深扎根于陕南小城安康。那里有他奔跑过的堤坝,迷恋过的影院,翻旧的书页与汉江边湿润的风。这是一段关于故乡与成长的对话,也是一次对精神源头的温柔回望。记者通过专访的形式,于字里行间捕捉那些塑造他的光影、文字与人情,聆听一座小城如何悄然孕育出一位影像叙事者的辽阔世界。GkK安康新闻网

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GkK安康新闻网

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您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在安康度过,哪些场景或经历,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您的记忆中?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有几处地方,像烙印般刻在我心里。其一是江南电影院,至今仍时常入梦,砖墙与座椅的轮廓清晰如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小学常组织包场观影,那时安康人对电影怀有质朴而真挚的热忱。上了中学,课业尚不繁重,录像厅在城里悄然兴起,花一块钱就能消磨整个上午或下午,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经典港片。家中也早早有了录像机,邻里间互相翻录磁带,后来又添了组合音响。从小学到高中,我看了大量电影,还保留着许多和同学在家中共赏光影的旧照。此外,我常流连于汉滨区金州路的几家书店,也在校门口旧书摊的老大爷那里,淘过文学、哲学、心理学乃至数理逻辑的旧书。可以说,在安康那片尚文的土壤中,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与观影。神奇的是,这片土地至今仍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无数文学爱好者。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那时阅读的书籍里,哪些对您影响至深?您后来又为何加入了田径队?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我什么书都读,尤其偏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读物,文学与哲学类居多,小说、世界名著也杂七杂八看了不少。高一那年,一些单位图书馆改造,旧书流入书摊,我邂逅了一套介绍世界各国历史的丛书,涵盖一百多个国家,每国一册,文字精练,叙述生动,连冷门小国也写得引人入胜。我太喜欢了,索性全部买下。其实读不完,它们至今仍静卧家中。买书最疯狂的岁月,正是我的中学时代。GkK安康新闻网

与此同时,我从小学起便是校田径队成员,主攻跳高、跳远。因跑得快、跳得高,自二年级起便接受系统训练,直至高三,每日早晚训练,几乎未曾间断过早操。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您的家庭氛围,尤其是爷爷,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 我爷爷是从湖北迁至安康的,后来从事宣传与教学工作。他学哲学,爱写作,年轻时以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家中满墙书架皆是他珍藏的书籍,自我幼时起,便觉得“书”是世间极好的东西。我从小与爷爷同住,他的两个妹妹也从事文艺工作,家族里弥漫着浓厚的文艺气息。GkK安康新闻网

我的父亲曾在政府单位从事工业领域相关的工作,常赴南方城市考察,我上大学后他调往西安;母亲一直是工人,后做售货员至退休。但真正塑造我精神底色的,是爷爷那一架架书以及安康城无处不在的尚文之风。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您记忆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安康,有着怎样的城市风貌与文化氛围?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那时的安康虽偏居一隅,却仿佛被时代的知识热潮轻轻拂过。爷爷爱书,城里也遍布着小书店、报刊亭与小人书摊。我尤其记得那些马路边的书摊,一块布铺在架子上,摆满连环画,花几分钱就能看上一本或消磨一上午,我看了太多太多小人书。GkK安康新闻网

安康的文化气息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一次随爷爷买菜,他在菜市场遇见老友,寒暄几句便聊起诗来,一路聊至家中。我跟在后面,虽听不懂,却深深记得那绵长而投入的对话。GkK安康新闻网

民俗传统也保存得极好。逢年过节,人们热衷猜灯谜,赢些牙膏之类的小奖品;街头常有汉剧表演,“采莲船”之类的小调悠扬动听。那种代代相传的民间文艺氛围,浓郁而鲜活。GkK安康新闻网

那时的汉江尚未修水库,江水丰沛,市场上常见硕大的汉江鱼,鱼头比孩童的脑袋还大。人情味也浓,亲戚间走动频繁,我与几家杂志摊的老板相熟,他们常为我留书。旧书摊上,《星星》诗刊那样的长条印刷品,我每见必买。安康虽小,精神世界却从不闭塞。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哲学与文学很早就进入您的生活,它们具体如何影响了您的思维与创作?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家中哲学书触手可及,初中起我便开始自主购书。当年流行的小说与散文,读来令人沉醉,我甚至上课时也偷偷阅读。文学教会我以超越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去感受一棵树的生长,体察他人的情绪,它拓展了我对生命的感知力。GkK安康新闻网

哲学则赋予我思辨的习惯,凡事爱追问本质,不满足于表象。它关乎思维方式,让人习惯挖掘事物背后的意义。而电影,则是感受、思维、音乐与美学的综合艺术,它如此迷人,自然成为我最终的归宿。GkK安康新闻网

GkK安康新闻网

工作者中的曾海若(右二) GkK安康新闻网

 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学生时代的您,是否曾怀揣作家梦?后来为何走向导演之路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写作上获得的正面反馈,让我一度渴望成为作家。语文老师常予鼓励,我也向《少年文艺》等刊物投稿,虽未发表,却收到编辑的亲笔回信。那时从未想过做导演,最大的愿望便是以文字为生。GkK安康新闻网

直到上了西安交通大学,我读的是工商管理,当年安康观念传统,艺术院校遥不可及,父亲亦希望我选个“务实”的专业。但我始终未曾放下所爱,带着大量书籍入校,课余时间全部投入文艺活动,创办话剧社、写剧本、排戏、拍短片,甚至组织演唱会。GkK安康新闻网

大三时,我回安康写下八集电视剧本,与同学凑钱请来西影厂的专业团队拍摄首集。我们带着成片寻找投资,最终作品得以在西安电视台播出。这段经历,成为我进入央视的敲门砖。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如今您常回安康吗?眼中的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我每年约回三次,过年、清明与夏季,每次停留两三日。主要为祭扫先祖,也与发小亲友相聚。时光匆匆,每次归去都觉短暂。安康变化巨大,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汉江两岸、西城阁与绿化带成为新景。江水清澈,美食依旧,蒸面、麻辣烫、夹馍、魔芋豆腐……人情味亦如往昔,与父母逛街时常遇故人,与老友重逢仍亲切如初。GkK安康新闻网

记者:未来是否会以安康为背景进行创作?GkK安康新闻网

曾海若: 一定会,尤其是故事片。许多人拍自己的成长,我尚未触及那段岁月。如有机会,我愿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安康搬上银幕,那是我记忆中最鲜活、最熟悉的故乡。它或许是一部带有年代跨度与个人印记的作品,是我一直想为安康留下的影像诗篇。GkK安康新闻网

回溯这一路的征程,曾海若的创作之路始终与故乡交织。那些深植于记忆的书香、光影与人情,不仅塑造了他的艺术灵魂,也成为他未来作品中永不枯竭的源泉。GkK安康新闻网

 GkK安康新闻网

GkK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慧芳|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