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肖昌尉
近日,紫阳高新区新引进的年产1000万套太阳能灯具及户外储能产品项目正加紧推进生产厂房装修,预计年底投入试生产。这一锂离子电池下游应用项目的顺利落地,标志着紫阳高新区飞地园区已基本形成新能源产业“园中园”集聚发展格局。
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紫阳高新区抢抓全省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建设机遇,瞄准锂离子电池生产这一全市产业空白,精准对接、叩门招商。2024年5月,年产1300万支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研发生产项目与日产10万Ah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项目同时落地紫阳高新区飞地园区,实现我市锂离子电池业态“零”的突破。

紫阳高新区率先引进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落地紫阳县飞地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了该业态在全市“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已落地投产3家新能源电池生产企业,1家该产业链下游关联企业厂房正在进行装修,初步形成了新能源产业“园中园”集聚发展格局。图为第一批入驻企业陕西优锂聚芯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肖昌尉 摄
项目落地后,紫阳高新区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帮扶机制,从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到生产运营,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两家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我们还在装修阶段,高新区就主动对接人社部门帮我们招工;职工住宿、用餐等保障工作比我们考虑得还周到。在这里投资很有安全感,我们将引荐更多同类企业来紫阳投资,抱团发展。”已投产的陕西博盛海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猛对紫阳高新区的服务保障深有感触。在他的积极引荐下,今年3月,智能穿戴及异形数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成功引进,现已正式投产,进一步丰富了高新区电池产品门类。
依托首批入驻电池企业的信息资源和口碑推荐,紫阳高新区在新能源产业链延伸上实现新突破。今年9月,通过落地企业的牵线搭桥,年产1000万套太阳能灯具及户外储能产品项目落户该区。
该项目作为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的下游配套产业,不仅可与园区现有3家电池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协同,直接消化本地电池产能,更能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实现“电池生产—储能应用—终端产品”的闭环,推动园区新能源产业从单一项目向集群化发展跨越。
目前,太阳能灯具及户外储能产品项目厂房装修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预计年底投入试生产。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乡村照明、商业地产配套等场景,高度契合当前绿色能源转型需求。已投产的3家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运行逐步稳定,产品涵盖消费电子电池、储能电池、智能穿戴专用电池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紫阳高新区持续发力,广泛对接锂离子电池链上相关产业,其中电子有声书项目正在积极洽谈,有望近期落地。随着上下游项目群的不断壮大,园区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能源产业“园中园”集聚发展格局,为紫阳高新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紫阳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园中园’已初见雏形。我们将围绕这一产业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四个一’帮扶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电池材料、新能源装备等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延伸。”站在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起点,紫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邓小军对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