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旭 通讯员 孙智琴 连山林
初冬已至,而校园里的学法氛围依旧浓厚。不久前,一场由市司法局组织的安康市2025年秋季“法律进学校”活动在安康中学高新分校举行,市司法局特邀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登台授课,以真实案例为引,为5100余名师生揭开了法律的神秘面纱。
“原来校园欺凌不只是同学间的矛盾,更可能是一条法律红线。”初二学生王贤妮在课后感慨。
这堂生动的法治课正是安康在“八五”普法期间系统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的一个缩影。从校园到社区,从线上到线下,市司法局统筹部署了一系列贴近群众的普法活动:学生们在精心组织的“模拟法庭”中感受法治精神,村民们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法律明白人”送上的法律服务。法治的种子正通过司法行政机关策划的多样形式,播撒进千家万户。
如今的普法不再是单向的灌输,已经演变为一场动人的双向奔赴。在“八五”普法期间,安康市在这场奔赴中踏出了坚实的足迹,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普法路径:通过构建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普法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创新精准滴灌的传播方式,化“声入耳”为“法润心”;深化法治与治理的融合机制,促“法律知悉”向“治理善用”转变。这条环环相扣的实践路径,让法治精神在秦巴山水间生根发芽,绽放出平安安康的幸福之花。
从“独唱”到“合唱”
培土:深耕普法土壤,汇聚协同合力
去年8月15日傍晚,旬阳本土原创大型普法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借助“金秋季‘太极城之夜系列文艺展演’”平台,作为开幕大戏在祝尔慷广场上演,吸引逾千名观众驻足观看。
当晚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90分钟的演出过程中,不少观众全程站立观看。该剧以真实质朴的剧情、精湛动人的表演,将生活中的法律难题生动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沉浸式观演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陕西省“八五”普法巡演的首推剧目,该剧已在西安、汉中、安康等地巡演70余场,深受三秦百姓喜爱。
“今天的戏演得真精彩,演员演技好,故事特别贴近我们的生活!”“这出戏对我们启发很大,遇事要讲理更要讲法,不能胡搅蛮缠。”演出落幕时,观众们纷纷表达由衷赞赏。
这场广受好评的普法演出也是安康市构建大普法格局的鲜活例证。普法工作要突破“单打独斗”,必须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安康市高位推动普法工作,专题召开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和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十四五”规划和法治建设总体部署,印发《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八五”普法决议并开展专项视察和审议报告,市政府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有效保障普法工作高质量开展。
在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安康市进一步创新机制、压实责任,通过制定党政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和年度普法工作要点、履职报告评议办法,建立“三单两书”普法工作制度,围绕重要节点向各部门发送普法提示单87份,组织市直部门开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履职报告评议,全面压实普法责任。市委依法治市办将普法工作纳入述法点评、法治督察等重点内容,确保普法责任层层传导、落到实处。
此外,司法行政机关加强与宣传、教育、市场监管、工会、妇联等部门协作联动,组建市县“八五”普法讲师团11个、镇(街道)普法志愿者队伍139支,实现普法工作由“一家独唱”向各方参与的“大合唱”转变。
这场“大合唱”音域宽广、声动四方,奏响了一曲曲获得广泛认可的响亮和声。全国“巾帼普法乡村行”首场示范活动在岚皋县宏大村举行,市司法局被人社部、司法部表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八五”普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石泉县召开,安康平安建设满意度连续五年全省第一。
从“入耳”到“入心”
浇灌:聚焦精准滴灌,提升传播效能
“孩子爸爸不给孩子抚养费,也不管娃,我家庭经济也很困难,这种情况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吗?”今年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在紫阳县向阳司法所,工作人员面对居民的急切询问,结合民法典耐心释法,为其指明了维权路径。
而在石泉县,普法宣传同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度融入群众的日常起居。石泉县将春潮广场打造为平安法治文化广场,通过法治扶手、书页造型等设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等内容融入景观之中,让群众在休闲漫步中感受零距离、全天候的法治氛围。
紫阳和石泉的火热实践正是安康市推动普法工作从“广覆盖”向“精准达”转变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安康市深刻把握普法工作的内在规律,在内容建设上,坚持分层推进、重点突破。一方面,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首要任务,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化学习机制,定期举办领导干部专题讲座,将其纳入市委党校干部教学计划、开设专题课程。各级各部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牢记于心、践之于行。另一方面,以宪法和民法典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五年来组织“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2000余场,创新开展“百名律师 百名所长 民法典千场大宣讲”等主题活动万余场,推出“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等专项普法活动,并将党内法规纳入“三会一课”重要内容,推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制度化、常态化。
在精准施策上,安康市构建起覆盖四类重点人群的普法体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6000余场次,组织任前考法3575人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8700余人次、参加旁听庭审17600余人次、学法用法参考84003人次;聚焦青少年“关键时期”,全市1013所学校配齐配强法治副校长,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4600余场次;服务民营企业,选派90名律师担任“法治特派员”,为387家企业配备法律顾问,开展普法宣讲1300余场次;面向基层群众,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3200余户,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推动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方式载体上,安康市积极打造“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立体普法矩阵。《与法同行》等11个普法专栏持续发声,录播普法节目913期次;“指尖普法”新模式悄然兴起,346个普法新媒体账号、1500万余条普法短信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更值得一提的是,普法IP形象“石小泉”和“AI”数字人普法等创新举措,让普法工作焕发新生机。目前,全市建立了1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9个工作站点,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2022年以来市县(市、区)两级累计接待法律服务咨询4.7万余件。
从“知法”到“善治”
结果:深化法治实践,平安幸福生根
虽然时隔一年多,汉阴县城关镇月河村党支部书记、“法律明白人”沈虹对去年5月处理的一起纠纷仍记忆犹新。
“当时我正在村内走访,有村民反映谢某因个人私利损坏了集体道路,严重影响大家出行。”沈虹回忆,“通过现场勘查和走访邻里,我很快掌握了路面受损范围和具体情况。”
掌握情况后,沈虹立即前往谢某家中,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从公序良俗和村规民约的角度耐心释法说理。最终,谢某当场承诺立即修复道路,这起困扰村民多日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发生在田间地头的调解案例,正是安康市将普法宣传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到推动社会治理,安康市始终将“法治赋能”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法治文化建设与依法治理实践的双轮驱动,将普法成果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从法治软实力到发展硬支撑的价值跃升。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在阵地建设方面,构建起“中心—站点—基地”三级法治文化网络,累计建成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治公园、法治广场等148个,打造法治街区、宣传栏(橱窗)等3786个;在活动开展上,“八五”普法文艺宣传队深入基层巡演,《都是担保惹的祸》等法治文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演出8000余场,并积极开展法治电影巡演等特色活动;在作品创作方面,深耕本土文化土壤,积极借助陕南民歌、微电影等艺术形式,推出《新秋菊打官司》等多部法治微视频并荣获国家级奖项,《板凳搭拢好说话》等10件法治文化作品获评全省优秀,成功打造出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广受群众认可的法治文化精品。
坚持法治建设与市域治理深度融合。深化依法治理,拓展普法宣传成果。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安康市及8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评估“群众满意度指标”位居全省首位。通过设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等举措,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行政争议得到依法有效化解,市司法局(市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荣获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夯实基层治理,筑牢法治社会根基。全面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培养“法律明白人”1.5万余名,引导其开展普法宣传2.5万余场次,参与调解纠纷2.5万余件。建成“一站式”解纷平台2037个,获评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个、省级48个,镇坪县“无忧调解超市”获评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经验在《陕西日报》刊发并得到省委书记赵一德批示肯定;强化行业治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文旅等重点领域深化依法治理,系统化推进属地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全市累计研判网站账号6.1万个(次),组织开展网上各类专项治理活动37项,约谈提醒教育网站账号负责人150人(次);推进专项治理,守护民生法治底线。深入开展野生鸟类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治理,查办案件9800余件,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全民反诈等工作,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历经“八五”普法的深耕实践,安康市成功走出一条从“土壤深耕”到“硕果满枝”的法治建设之路。通过构建全域覆盖的普法体系、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推动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三步走”战略,实现了普法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质的飞跃,让法治宣传真正升华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