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尹凯瑞
秦巴山脉环抱之中,汉江与月河静静流淌,滋养着汉阴县这片富饶的土地。这里被誉为“鱼米之乡”“富硒之乡”,却也因群山阻隔,一度陷入产业滞后、青年外流的困局。转机始于一场横跨千里的牵手——苏陕协作战略下,汉阴与江苏溧阳结缘,共同打造“溧汉协作产业园”,开启了从“被动帮扶”走向“主动共创”、从“单点输入”转向“系统振兴”的区域共富新篇章。
短短数年间,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104家企业落户,202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6.76亿元,形成了纺织、新材料、富硒食品三大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筑巢引凤:从“一张蓝图”到“满园生机”
园区建设之初,便坚持“规划引领、产城融合”的理念。在占地百余亩的核心区内,11栋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职工餐厅、休闲空间一应俱全,“拎包入住”的服务理念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前期投入成本。随着二期、三期工程的陆续投用,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吸引力日益增强,厂房入驻率达到100%。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汉阴持续深化与溧阳的人才互动与技术交流,先后派出多批干部赴溧阳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经验;同时组织开展多轮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我们不仅是建园区,更是建体系、育生态。”当地负责人如是说。
聚链成势:“小切口”引来“大循环”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园区瞄准新材料、富硒食品等领域,精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与“招商路线图”,与溧阳经开区共建“区中园”,有序承接东部优质产业转移。2022年以来,已有10家江苏企业落地,引资总额达5.68亿元。
以陕西永丰特种纱线为龙头,园区向上游引入PBT高弹丝原料企业,向下游延伸布局智能纱线项目,构建起从“POY原丝——PBT加弹丝——高弹包芯纱”的完整产业链条。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省功能性纱线重要生产基地,纺织板块年产值超7亿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园区积极拥抱智能制造,投入6亿元建设高端纱线“黑灯工厂”,引入MES系统和远程运维平台,实现生产全程无人化,效率提升20%以上。传统产业正焕发出崭新的科技光芒。
共建共享:打通共富“最后一公里”
园区的崛起并非孤立的工业进程,而是一场融入乡土、惠泽百姓的系统工程。
通过“国企+镇村”联动模式,县级国企与4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签约入股,把苏陕协作资金转化为村民手中的股份。2024年,34个村(社区)获得分红272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产业红利”的甜头。
与此同时,园区还开发公益性岗位500多个,帮助脱贫群众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显著增长。此外,由7家纺织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推动技术互通、渠道共建、资源共享,形成了“龙头引领、梯队跟进、集群共进”的良好生态。
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的“给”与“接”,而是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通过制度设计、路径创新与资源整合,曾经的欠发达地区同样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眼下,这座矗立在秦巴山区的小城,正以其扎实的步伐,走出一条“园区带产业、产业促就业、就业助增收”的可复制之路。它不仅属于汉阴,也为更多正在寻求突围的地区,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