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奋力冲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安康日报》自今日起推出“回眸‘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专栏,一同回望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铿锵足迹,昂首展望未来五年的壮阔蓝图。
专栏聚焦开放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与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能力提升、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市域治理与“善治安康”建设等方面。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扎实精准的数据,生动记录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奋斗足迹,深刻阐释安康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不断开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新局面。敬请关注。
记者 黄慧慧
秦巴山间,汉水之畔,安康正以开放为笔、创新为墨,绘就一幅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壮丽画卷。
“十四五”期间,一组持续上扬的数字记录下这座城市跨越发展的坚实足迹——5年来,全市开放通道越走越宽,安康富强机场通航12座城市,开放招商持续发力,累计签约项目3055个,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创新活力日益迸发,建设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是“十三五”末的3.56倍、4.03倍、5.64倍;9条重点产业链蓬勃发展,今年1月—10月,综合产值达1213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安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对标对表“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开放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基础设施、民生福祉、市域治理等重点任务和重大部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筑平台强引擎,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2025年11月18日,秦创原安康科创中心正式启用。活动现场,2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两大省级创新平台揭牌,首批“高校科创经理人”获颁聘书,标志着安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入新阶段。
该中心依托安康学院建设,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秦创原搭建了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的平台,有力推动我们突破技术瓶颈。”安康市宏达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建军表示,通过与陕西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清淤船全液压控制技术研究,企业显著降低了建造成本,提升了产品效能,缩短了维修工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另一边,在安康高新区的陕西鼎澈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新研发的纳滤膜产品进行最后检测。凭借持续技术创新,该企业已建成年产25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获得30余项专利授权,产品在工业水处理和贵金属提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研发的海水淡化膜、纳滤膜和特种膜等产品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安康精心构建的创新生态。市科技局探索建立“科技赋能三个一”机制,为全市重点产业链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为链主企业选派科技副总,为入链企业明确科技顾问。通过选聘“高校科创经理人”“校招共用”等引才机制,一支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活跃在一线,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同时,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五年来,全市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5人,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97支;规上工业R&D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提升51.1%,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专家增加至121名;获批陕西省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秦创原富硒产业高能级科创孵化器、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三类平台“零的突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数量分别达到906家、361家、44家,分别是“十三五”末的4.03倍、5.64倍、44倍。
既要千方百计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还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此,市科技局探索出“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季季有主题、一链一专场、县区全覆盖”的路演模式,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5年来,累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及校企对接活动50场次,发布科技成果218项、技术需求444项,促成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9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2021年以来登记科技成果530项,较“十三五”时期翻番。在2023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安康“创新发展”指数增幅位居全省第二,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驱动安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走出去”“请进来”,开放招商成果丰硕
今年10月,深圳一场以“康湾协同·数创未来”为主题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对接会吸引众多投资者关注。在这场由安康市举办的招商推介会上,现场签署了10个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智能终端制造、算力服务等前沿领域,更展现了安康以开放姿态拥抱数字经济的坚定决心。
紧接着,在11月20日举行的央企国企助力安康高质量发展活动上,我市与25家央企、30家省属国企达成深度合作,集中签约2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59亿元,涵盖新能源、水资源开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
一边“走出去”,一边“请进来”,持续通过别开生面的推介洽谈活动将一拨拨客商、一个个项目引入安康,是我市“十四五”期间坚持开放招商的生动缩影。5年来,全市招商系统紧紧围绕“开放兴市、产业强市”战略,构建辐射全国的招商网络,组建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西北五大驻外招商联络处,设立10个工作站,派驻专业招商干部35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新格局。在具体推进中,突出链式思维,实施精准招商,锚定全市重点产业链,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项目册,按图索骥、靶向发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市招商局与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科技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招商工作从“引资”向“引智引技”升级。通过“科技顾问前置介入”机制,在项目洽谈阶段就对技术含量和创新潜力进行评估,确保每个引进项目都能与现有产业生态形成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全市还不断拓展开放空间,内陆改革开放能级显著增强。过去5年,全市统筹推进安康“三港四中心”等项目建设,物流成本显著下降。安康富强机场开通航线9条、通航城市12个,白河至丹江口汉江航道实现复航,西康高铁加速建设,“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加速构建,安康在全国的位置、在世界的位置在地理层面跃上新的台阶。
通过持续加强叩门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建招商引资合同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实际到位内资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连年攀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其中,累计签约项目3055个,落地项目2817个,项目落地率92.2%;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21年11.6亿元增至2024年24.3亿元,实现翻倍,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显著提高。
延链条聚产业,集群发展势如破竹
走在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化的厂房整齐排列,智能化的生产线高速运转,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在这里,现代化产业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展、集聚。
坐落在此的陕西省富硒产品创新中心,正是这片热土上结出的硕果。过去几年,该中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200余家企业,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出富硒有机黄酒、硒陶杯等30余款高附加值产品,累计为企业新增收益9000余万元,凭借这一系列扎实的成果,成功获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现代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强大园区平台的支撑和托举。5年来,全市相继建成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4个省级经开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区,构建起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安康,链式发展的理念已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肌理。过去5年,安康以强链延链补链为导向,将全市多条产业链优化整合为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等9条市级重点产业链,并同步制定“一链一策”培育方案,推动产业成链成群、集聚发展。5年来,全市招引的重点产业链项目占比超过七成,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特别是成功引进落地汉阴县年产10万吨电极糊及5000吨高性能特种石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安康·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坤鹏智能终端制造、禾瑞光汽车影像产业园等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强的重大项目,不断刷新我市产业项目单体投资纪录。
与此同时,消费电子、毛绒玩具文创等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我市荣获“中国毛绒玩具产业新都”称号;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60亿元,获评“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和全国“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游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截至2024年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毛绒玩具等涉工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达536户,贡献工业总产值268.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和产值总量的72%、66.2%。随着各条产业链强势崛起,安康现代化产业体系愈发健全,一个朝气蓬勃的活力之城阔步向前。
从富硒产业的提质升级到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从传统制造的智能改造到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安康的产业发展正在完成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展望“十五五”,这座充满活力的希望之城,将继续以开放为舟、创新为桨,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