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农业部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耕地撂荒治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了夏季粮油再获丰收。据统计,全市夏粮产量达30万吨,较上年增长3.4%,油菜产量达11.4万吨,较上年增长1.2%。同时,全市秋粮面积增加3万亩。
稳定面积夯基础。各级农业部门抢抓春耕生产及春季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有利时节,大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及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耕地撂荒治理力度,完善抛荒地复耕长效机制,加大支农资金的兑现和惠农政策的落实,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到应播尽播,种足种好。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布局和搭配茬口,科学安排间作套种等粮经结合高效生产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粮油播种面积,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高产创建带效应。始终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努力提高粮油生产能力的路子,在川道推广稻油一体化模式,在中高山推广玉米—马铃薯一体化栽培模式;突出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免耕栽培、测土配肥、绿色防控等增产实用技术,实施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综防,做到技术集成到位、指导服务到位,推动粮油单产水平提升。全市建油菜、马铃薯、水稻等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11个,百亩核心攻关田20个,总面积达到11万余亩,油菜、马铃薯万亩片单产分别达到214.4公斤和482.5公斤,高于全市单产水平63.7%和255.3%。据统计,截至目前,主要粮油作物综合防治面积达450万亩次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0万亩次以上,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万余人;全年推广各类农机具3万台,完成机耕面积150万亩,机收面积20万亩,机播面积15万亩。
创新模式增效益。通过职业农民培育,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粮油生产、经营、加工,推进粮油生产规模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富硒资源优势,把发展富硒粮油作为转变粮油生产方式的新举措,在全市建设水稻、油菜、薯类等富硒粮油基地170万亩,推进富硒粮油订单生产,打响富硒粮油品牌,提升粮油生产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