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中挖掘绿色财富 ——安康林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山林经济观察
记者 屈善施 罗先安 熊锋
云卷云舒,时光荏苒。
作为全省林业大市,安康曾经为传统林业的繁荣而无比自豪。曾经代表整个陕西的蚕桑产业、独树一帜的木头经济、独具特色的秦巴药谷、享誉国内外的牛王牌生漆……很多个传统林业经济的“骄傲”,让安康名噪一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安康的传统林业经济被劳务经济所替代,林产品被工业品所替代,青山没有变成金山银山,没有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效益。
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林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安康林业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实施一个调整,加快两个转变,推进三个提高”的林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山林经济产业,把绿色山林变成绿色银行,安康的民生林业成为陕西林业的新亮点。
发挥优势:发展六大产业
山地面积超过93%、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81.6%,林地是耕地5倍多的安康,未来的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
市委书记郭青说:“发展山林经济,国土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一定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循环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
山林经济既是美丽的,也是富裕的。市林业局长李本增谈到近十年来安康林业的发展成就如数家珍,按照兴林富民的发展思路,我们坚持“绿起来”与“富起来”的有机结合,转变发展方式,壮大林业产业,增加林农收入,大力发展富硒茶饮、特色林果、蚕桑丝绸、绿化苗木、林下种养、山林休闲旅游六大重点产业,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双赢目标,山林经济已逐步成为安康的一张新名片,为我省山区发展生态产业探出了一条新路。
截止2013年底,全市特色经济林达到648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65.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500元。建成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镇86个、千亩强村528个、百亩大户1460个,启动建设现代林业园区121个;开发建设森林公园11个,森林旅游景区12处、景点87个,建成4A级生态景区4个。
紫阳县双桥镇六河村的陈益茂,是远近闻名的“厚朴大王”,在他带动下全村厚朴种植面积近两万亩,涉及农户400余户,户均拥有40多亩,人均10余亩,全村仅厚朴一项产值就达400万余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如今已成为“厚朴第一村”。这仅仅是我市“一村一业”推动山林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观念转变:发展业主林业
山坡有“被子”,林农有票子,是国家的生态需求和林农的致富需要。但是,在秦巴山区腹地的安康,要拔掉“穷根子”,靠传统山林经济和一家一户的林农“单打独斗”永远也完不成,要发展现代林业就必须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林业、用市场经济观念发展林业生产。
在旬阳县吕河镇,江森源公司在吕河镇敖院社区一期租赁500亩土地用于油用牡丹栽培示范;太极缘公司流转土地建立拐枣示范园,并建立加工厂从事 “拐枣”饮料的生产;在白柳镇,新森林公司流转农民土地600亩种植白芨等中药材,类似的林业示范园遍布安康各县区。李本增还介绍到,发展业主林业,真正解决了谁投资、谁受益,谁种地和种什么的问题,有效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既可以提高山林经济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也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与大市场接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近年来,伴随着生态林业建设的步伐,安康林业经济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明晰。通过走访几个县区,记者发现,在林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培植原有优势林业产品或者引进新的林业产品、林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成为我市山林经济发展的普遍格局。
几年来,安康市全力发展业主林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山林资源进行规模化开发,不断激发山林经济的发展活力。目前,全市有9个县区建成了县级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协会233个,加入农户29000多户,合作经营林地78万多亩,提高了林农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在林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注重培育职业化林农。市县林业部门把一家一户的单个林农组织起来,宣传经济林发展政策,普及林果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要领,使林农们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如今的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2013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选出4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宁陕县汇诚食用菌、旬阳县赵湾富民蚕桑、紫阳县红椿镇盘龙茶叶专业合作社入列,安康成为入选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