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锐萍
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提闸通水。这预示着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调水梦变为现实。安康,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3月23日至25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等五个省(市)的相关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等共40家媒体近60名媒体记者,相聚在安康,带着种种惊喜与疑虑,带着北方人民的感激与担忧,就“北上”的水从哪儿来,汉江两岸的人民如何保护水质?沿汉江进行实地采访。
安康人民保护汉江的诚意很足
23日一早,雨后初晴,汉江苏醒。采访车行驶在十天高速上,晨风透过车窗吹在人的脸上,微凉中带着暖意。公路两边的花儿娇滴滴地开来,菜花黄的耀眼、桃花粉的醉人,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有人终于忍不住叫起来:“太美了,你看远处的山、近处的田地和绕山而行的河流,就是一幅水墨画”,随着这句话,车里的媒体人活跃起来,纷纷把视线转向窗外,照相机、摄像机的快门被“咔擦、咔擦”按了下去。
采访团所到达的第一站是石泉“两场(厂)”,各位记者亲眼目睹了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坝、防渗层、渗滤液收集系统、调节池等垃圾处理辅助设施。尤其在污水处理厂看到最后净化的水里鱼儿在欢快的游动时,禁不住纷纷感叹:石泉“两场(厂)”的现代化运作和精细化管理。北京青年报记者奚宇鸣说:“我真没想到安康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会这么现代,尤其是点布置的这么密集,很多小镇小村都涉及的有,作为欠发达地区能拿出巨资投入‘两场(厂)’,建设,充分说明安康人民对汉江保护的诚意很足,这令人感动。”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共投资18.6亿元建成21个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日处理污水和垃圾能力分别达到16.2万吨、3600多吨;启动18个沿江重点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对19处汉江断面水质和16 个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全线监控。并且将在今明两年基本建成沿江重点镇(社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生活在这里,便是一种福气
在石泉后柳古镇,穿过一行行拂面而过的杨柳丛,采访团的记者们踩着石板铺就的古街拾级而上,“鱼鳝坊”、“陌上花开”、“梦里水乡”,一个个透着古朴气息的店铺正在改造施工中,有修葺一新开始经营的,门前停满了小车,店里人头攒动,显然生意很红火。远处的江面上,有人划着小船向岸边靠近,原来是给附近的农家乐运送蔬菜的,农妇说,这些都是刚刚从自家地里摘回来的,嫩的能掐出水来。此情此景引起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曲冠华的羡慕:“我看这里女孩的皮肤都很白细,是不是因为这样的环保蔬菜吃出来的啊!”紧接着她感慨道:“知道要来安康后,从地图上查找,发现属于陕西,陕西给我的印象就是尘沙满天飞的黄土高原和红色旅游,可沿途走来,我发现这里的生态保护的特别好,一些很陡很高的山坡都被修成了梯田,种上了树。来到石泉,走进后柳,宛如走进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如此的细腻和亲切,这次安康行彻底颠覆了陕西给我的印象。作为一个自然人,最终追求的就是一种闲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我觉得安康就是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我觉得能生活在这里,就是一种福气。”
女镇长吴桂英介绍说,具有“水乡”美誉的后柳镇,近年来牢固树立“以游立镇、以镇促游,三产富民”的发展意识,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循环产业体系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镇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环境园林化”的新格局。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6.3%,是全县旅游休闲副中心和游客集散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类似于后柳水乡的开发建设、还是全市境内的小流域治理,只是我市按照“安澜、生态、发展、宜居”主题发展方针、投资108亿元大规模实施汉江综合整治,加快水资源保护、沿江绿化、生态治理、防洪保安等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这里的空气让人“醉氧”
在详细参观了汉阴县中昌管业生态循环工业和月河农业园区有机肥生产车间后,《北京日报》记者赵中鹏说:“安康人民为了‘一江清水供京津’,从政府到基层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徐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安康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绿色循环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关停两高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产值近300 亿元’的话让我记忆深刻,我觉得这是安康人民用真情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我觉得安康保水区的人比用水区的人更加珍惜对水资源的保护。
《大河报》记者朱建豪说,“河南和陕西都肩负着保护水源的政治责任,但有所不同的是,河南人也是受益者,作为经济落后的山区,安康能够关闭如此多的工矿企业而发展见效相对缓慢的现代农业以及旅游业,这种精神实属不易。”
24日下午,在撩人的春风里,两艘承载着采访团的客船行驶在瀛湖的水面上,令这些大多来自北方的记者们雀跃起来,《渤海早报》的记者游思行走出船舱站在甲板上展开臂膀深呼吸,看见我笑起来,“我醉氧了”,停顿了下,他说“第一次感觉空气里的氧气如此充足,以前我们只知道‘南水’来自丹江口,而丹江口以上的水来自哪里真不知道,现在才知道66%的水都是来自这里,我想很多北方人应该都不知道,安康人民一直都在默默地为南水北调做贡献,作为受益者,我一定会在我的稿子里宣传出去,让更多的天津人珍惜水资源。”
彭未风是《每日新报》的记者,他在船头掬起一把水不禁喝了起来,说:“我是跑水利口子的记者,以前我们喝的是滦河的水,今年春节前夕喝上了汉江的水,也许一般人从流进自家龙头的水里并不能看出水质的好坏,可是我从天津自来水公司了解到,汉江的水质净化只需要滦河水质净化一半的药粉,大大节约了清洁成本。此外,以前我们的烧水壶里经常会有水垢,而现在没有这种现象了。”
据记者了解,我市境内汉江出水断面的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地表水标准,水质达标合格率稳定保持在100%。
保护汉江,从政府到百姓都在行动
在白河汉江出陕检测断面的采访途中,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田智钢敏锐地把摄像机对准了一位正在江边捡垃圾的老人,这位老人已经60多岁,她并不是这里请来清洁员,而是附近的村民,她说,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对这里的山水有着特别的感情,每天她都会来这里,只要看见有人丢下的垃圾,都会及时捡起来。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她没有文化,也不知道南水北调究竟怎么回事,但她就是觉得这一湖水不能弄脏了。田智钢感动地说:“这位老人对水的爱护是从心底发出来的,这一方面说明这里的老百姓对水有一种很质朴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政府对汉江水保护的宣传很深入人心,沿途到处都可以看见宣传语和警示语。”天津电台的记者吴昊滨说:“在安康,我了解到,近年来,安康对境内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加强了监管,以免装有污染物的车辆发生事故,掉进汉江,污染了水源,我真没想到安康政府在保护水源方面的工作做的如此扎实,作为受水区的人,以后饮用‘南水’,真的是放心了。”
在23日的媒体见面会上,市长徐启方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对安康人民来说,保护水源的任务不是结束了,而是刚刚开始。我们不仅仅把汉江水质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使命,还当成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全市上下都有一个共识,守水有责,这个责不仅是对上级负责,也是对发展负责、对民生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一定会把这个责任履行好,确保汉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一席掷地有声的话,留在采访团所有媒体人的耳朵里和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涛说:“通过三天的采访,让我切身感受到,无论是安康的领导层还是安康的老百姓,不叫苦、不怕累,而是上下一致,把保护水源这项政治任务内化成一种自觉行动,让我们走出安康,真正感到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