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滨区老城办东关石坊街,住着一位年近八旬、精神矍铄的老人。当年,在单位上,他是一位具有高度“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模范共产党员;退休后,他和老伴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尤其是老伴患帕金森病期间,他不弃不离,犹如一抹夕阳,炫出最绚丽的斑斓,完美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生真谛。在他身上,没有什么惊天泣地的故事,也没有丰功伟绩的光环,但老人身上散发出的朴实、真纯、善为的优质品行,值得人们推崇敬仰……
□ 通讯员 翁军/文 记者 潘润生/图
他姓高,名绪才,是一名企业退休老职工,也是社区一名普通老党员,面对困难,他从不低头,面对艰辛,他从不悲戚,面对窘迫,他一笑置之……街坊邻里亲切称他为“一个有德行的好老汉”。
工作中,他是“工匠精神”的“活”样板
生活里,他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乐呵呵的,没有什么脾气。可是,他干起工作,认真倔强的就像一头牛,从不叫苦叫累。1955年,他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就进入原安康县二轻局的竹藤厂工作,随后企业改制并入了化工厂。1984年,为了摆脱集体企业的累累负债与僵化模式,单位推行绩效“大包干”改革。
此时,身为车间主任的高绪才,二话没说就揽下第84车间的生产销售任务。在他身先士卒的带领下,内抓质量,外联市场,风里来雨里去,车间俨然变成了“厂中厂”,产销两旺,职工工资福利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全县二轻系统“一包就活”的样板。1990年,他被上级提拔为化工厂副厂长,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严了。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赶到厂里,第一件事是到车间转转,看看设备情况、安全情况和原料情况,生怕任何细小的疏忽,影响了生产,耽搁了工效。接下来,就是和伙计们一道参与生产,遇到技术性难题,他都亲力亲为,因为这是个危险行业,与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蚀等物品打交道,在高温、高压下作业,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某日午休,他发现一位青工躲到机器后面抽烟,跑过去夺过燃烧的烟头,狠狠地摔在地上,使劲将其踏灭,怒吼道:“不要命了!”这是他少有的一次“发火”,整个厂子顿时鸦雀无声。以身作则,威可服众。在他一丝不苟的管理下,化工厂未发生一起不安全事故。
出差时,他总是挑最便宜的旅馆住,吃最简易的便餐,乘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有同事过意不去了,劝说:“老高,你好歹也是副厂级,用得着这么亏自己?”高绪才笑着回答,我过惯了穷日子,这不算苦。他的理由是“每省一分钱,就等于多赚了一分钱。”谈业务时,他总是先亮明党员身份,再谈工作,用诚心换取对方的放心……转制转出了企业一条“活路”。他对承包制颇有见地阐释:“包”的并不仅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包”的是责任。
据了解,高绪才从未在工人面前摆谱,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领导,哥儿们妹儿们认同他既是一位好兄长,又是一位好工长。四十多年里,他几乎没有固定的休息日,白加黑、五加二、冷加热等各种复合工作模式,都能看见他在一线的身影。他舍小家顾大家,就象一名保姆,终日呵护着孩子(产品)的成长,为企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他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称号。
为生病的老妻,他不离不弃守候十五载
平日里,厂里厂外的厂务让他忙的分不开身,加上单位离家较远,高绪才几乎每天都是天还没有亮就走,天快黑了才回,出门进门“两头黑”,因此,所有的家务一股脑甩给了妻子。当时,他们已有了三个孩子,他的工资完全不够家里的开支。
有认真倔强的老公,就有好强的妻子。妻子除了每天要张罗孩子们的吃、穿及上学,还要靠做小工赚钱来填补家用。没日没夜的操劳,损伤了她的身体,埋下了积劳的病根。2001年,妻子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渐渐丧失了自理能力,病情持续恶化,出现多种并发症,全身疼痛,整日整夜都不能睡上一个囫囵觉。高绪才打破了昼夜界线,随时随地,边按摩边聊天,来舒缓妻子的疼痛。
他家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典型,被汉滨区老城办事处确定为“连心户”。东关社区工作人员小刘走访时,发现他家床边的柜子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药,有好几十种,就好奇地问道:“高叔,这么多药,你不会搞错吧?”高绪才说久病成医,自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各种药的作用和每天服用量。他每天的重要任务是,早上妻子要起床,就赶紧给她穿衣服、洗脸、刷牙,把药喂了,然后,又赶紧去做早点。小刘问老人为什么不去街上买早点?老人说:“我不敢把她一个人放在家里。非要出门不可,不耽搁就赶紧回来。”老人虽在笑,眼里却已泛出了泪花。妻子插言道:“老高身体也不好,呼吸道有毛病,冬天特别难熬,稍微吸一点冷风就喘得很厉害!”
儿女都成了家,有了牵挂,照顾母亲就有所不暇。高绪才夫妇很是通情达理,有困难尽量自己扛。说起儿女,老两口的脸上立即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女儿是贴心袄,天冷、天变了就打电话叮嘱不让他们出去,一做好吃的就送过来,多年衣物都是她在添置;二个儿子叼空就过来,儿媳妇也挺孝顺。孙女刚参加工作,就给他买了治疗气管炎的便携式喷雾器,还有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外孙,已经读完了研究生……
在高绪才的心中,妻子和他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年轻的时候她为了这个家太幸苦了,我照顾她也是应该的。”他的这番话,从说到做一晃就是15年,直到今年5月妻子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敬仰,源于老人举止投足的品行之间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高绪才夫妇是1965年住进石坊街的,这一住就是半个世纪。在这个七拐八弯的小巷里,高绪才每天最大的娱乐就是看新闻,看《新闻联播》、看《陕西卫视》、看《金州播报》,还有一个随身听,听安康人民广播电台。
去年冬至,天气特别冷。还是小刘,陪同刚分到社区工作的小王、小海去高绪才家,准备拍几张帮扶对象的生活照片。走进小巷,经过几次峰回路转,几个姑娘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儿。院内没有任何杂物,连晾晒的衣物都整整齐齐。小刘以前是在社区党员会议上认识高绪才的,对老人的印象是修养含蓄、彬彬有礼,但进门拉家常还是第一次,给人的感觉是高叔特别健谈,虽然说的是邻里亲居、儿女孝顺之类的琐碎小事,但言语间充满了正能量。小刘发现高叔桌子上摊放着许多字条和党员学习教材,仔细一瞧,原来是老人用毛笔在废弃的膏药纸和药盒说明书背面,端端正正地书写着“民主、自由、富强、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好”等字样。他说趁老伴睡了就练练笔,还说年纪大了,手抖没有写好。刹那,小刘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震撼和温暖,觉得这是她亲眼看到的、抖得最完美的“书法”。
家访完了,高绪才执意要送三个“小朋友”出门。在路上,老人一直紧跟着,虽气喘吁吁也没有半点停留之意,还不停地念叨办事处领导、社区负责同志、包联干部如何如何关心体贴他家,如何如何帮助巷子里安路灯、疏通下水道等等,真是对“好”难于言表,难以言报,还愧疚地说自己年老眼花,担心一下子抄不完《党章》,会拖社区“两学一做”的后腿。从高家到出石坊街口,要拐四道弯,每一次转弯,满头银发的老人都会伸手做出一个“请”的动作,并点头示意客人先走。对此,三个小姑娘回办事处后,在《社区民情日志》上写下了这样几段没有署名的留言:
——我回望老人苍老却坚毅的身躯,心中有一份敬仰,一份感动,但更多的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平凡的力量,这是一种源于爱、源于责任的力量。
——高叔是幸福的,他将幸福传递给了儿女,儿女还他以幸福。能够接触到高叔,我也是幸福的,我将把幸福传递下去。
——什么是共产党人?首先应该是品行端庄、情操高尚的人。高绪才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没有什么惊天泣地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丰功伟绩,但是他的身上朴实、真情、善为的优良品行,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推崇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