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吴昌勇 通讯员 孙传泽 任虎鹏 )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全市所辖的一区九县除平利县外,均属国定贫困县。也就是说,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我们需要脱贫的人口还有50多万,十县区需要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已经进入倒计时,在滴答作响的钟声里,正在为抵达百年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安康,迎来了一个重大历史机遇,2015深秋时节,整个秦巴山区都浸润在这份喜悦里——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安康国家高新区,承担着助推秦巴山区脱贫致富的更多责任和担当。
不仅是国家级,而且是秦巴地区唯一,围绕 “身份”发生的重大转变,高新区有了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按照中省市的战略部署,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山区秦巴独特的自然禀赋,将丰富的自然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优势,为秦巴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安康境内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215种,这些植物生长区域内95%以上富含硒元素。近年来,安康国家高新区围绕富硒产品的研发和利用,先后建成了高新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等四个中心,依托秦巴山区的地域资源和生态优势,与国内其他国家高新区实现了差异化发展。目前,安康国家高新区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孵化器形成的科技统筹体系,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8家,在孵企业81家,实施各类科研开发项目442项,取得科技成果184项;研发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370项,专利授权529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技企业120家,有力地促进了安康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孵化和承载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高新区并没有忽略人文关怀,针对移民搬迁的种种担忧,安康国家高新区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规划布局了9大社区,全面开工建设6大社区,并且在付家河建设了9幢1600套13万平方米,可容纳1.3万户5.5万人的付家河产城融合新区,凡是符合入住条件的搬迁人口,由安康高新区负责解决1户1人的就业问题。这既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又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科技不仅扶了贫,而且扶了智。目前,高新区已有2000余户近8000人告别了农村,住进了社区,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农民身份。
今年,随着安康国家高新区策划的111个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基础配套逐步完善,城市元素日益丰富,产业项目集群发展,民生福祉逐步提升,经过科学统筹布局的科技扶贫体系初步形成并成效显现,城市变农村、农民变市民的中国梦在安康国家高新区得以实现,惠及秦巴地区的科技扶贫方案也列入了安康国家高新区的远景规划之中,科技支撑的作用将会日发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