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部门
记者新春见闻(九):舌尖上的年俗记忆
2016-02-18  来源:本站原创

 IMG_5291.jpgunV安康新闻网

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肖兵)记忆中,年的味道是停留在味蕾上的。年前赶回家,已是腊月二十九了,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全家人忙里忙外都在准备过年的吃食。unV安康新闻网

邻居婶婶的好茶饭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回家当天正赶上她在准备春节的必备菜品——红薯圆。走进厨房,案头的盆子里装着刚刚卤好的猪肉,色泽金黄,冒着热气。系着围裙的她俨然一副大厨的模样,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悦,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忙前忙后,井井有条。在前后近两个多小时里,记者见证了这道传统年食的制作过程:先是将蒸熟的红薯捣碎,加上少许面粉,揉捏均匀后,再搓成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圆团,入锅炸至金黄后捞出,沥干油,就可以享用了。unV安康新闻网

看似一道简单的年食,却承载着农家人挥之不去的年俗记忆。婶婶一边热情地招呼我品尝刚刚出炉的红薯圆,一边回忆道:“我小的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是要准备这道菜的,意味着丰收,也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unV安康新闻网

我的老家白河县西营镇高桥村,在十天高速通车前,村里是出了名的大后山。到安康城要转几趟车,前后颠簸六七个小时,去趟县城最少也要三个来小时。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外出务工,一年到头就只有过年才能一家团聚,过年的吃食大多也是从祖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unV安康新闻网

如今农村面貌大幅改善了,住在山上的村民大多搬到路边了,破旧的土坯房纷纷被钢筋混凝土的小平房替代了。晚上,我们沿着硬化的水泥路,步行到外婆家拜年,路边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四处一篇灯火辉煌的景象。外婆80多岁了,近年来疾病缠身,腿脚不太利索,家里的年货儿女们已置办齐全,她就负责张罗着新年的吃食。和婶婶家一样,外婆家除了早早炸好了红薯圆,还准备了基围虾、鸭脖、卤猪肉等肉食。unV安康新闻网

火炉里的柴火劈啪作响,我们围坐在一起。外婆招呼儿媳为我们烧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酒,里面放着少许汤圆。这是过去农家新年待客的首要甜点,家里来客人了,要先吃上一碗放入鸡蛋或麻花的米酒,才开始炒菜做饭招呼客人。我们正吃着津津有味,外婆却感慨起来:“如今生活好了,过去的很多过年才有的食物都消失了。”unV安康新闻网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外婆,对过去的年俗记忆犹新。她说过去家里穷,过年的吃食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的,红薯圆是“菜头”,此外还会炸排骨、发面、麻花、麻叶等等,炸熟食似乎是过年才有的味道。过去家里买不起零食,家家户户会在腊月初开始熬红糖,经过清洗、蒸煮、熬制、糖化等多道工序,好几天时间才能挤压出粘稠的糖稀,然后将炒熟的黄豆、黄生米、葵花米、包谷米等掺在一起均匀搅拌,等冷却后再用刀切成均匀的小块,放着过年就是最好的零食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还要磨豆腐、蒸馍馍,经常点着桐油灯,一忙就到半夜了。unV安康新闻网

听着外婆的叙述,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童年,红薯糖的味道似乎还在唇齿间流转,但恍惚间一切都变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通村路上的小轿车一年比一年多。路边的小平房连年增加,连住了几十年土坯房的外婆,也即将离开老屋搬到砖房了。这一切都预示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变。unV安康新闻网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人也在感慨如今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就连延续很多年的年俗记忆——红薯圆,过年愿意做的人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时髦的“山珍海味”。 准备过年的吃食变得越来越容易,团圆饭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富,人们似乎很难再找回过去的年食记忆。在和一位退休多年的舅爷聊天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让回乡的游子望得见年俗、记得住乡愁,或许也是如今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深思的问题。unV安康新闻网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