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 (通讯员 沈定才) 陕南石泉大山里,山高石多人稀,仅有的平地多在山尖上。熨斗镇高兴村的老乡们就零星住在这山里,逢年过节、买种子肥料,却不用去赶集,家门口就能买上零碎商品,得益于盲人守学商店。
高兴村四组离集镇7公里,守学商店在大垭口上。7月15日,张守学从木屋商店中起床,迎着阳光准备到玉米地里掰上鲜玉米,摸玉米粒的大小判断这玉米棒子是该煮该烧着吃,到店的小娃老乡他都会递上一颗尝尝鲜。
商店在十年前搭建的,孤零零的小木屋依附于在邻居家老墙屋檐下。1977年,6岁的张守学患上了角膜炎,家贫姊妹多,耽搁了最佳治疗时期。其后眼睛慢慢失明,如今过去了39年,在强光下能感觉到微白光线。农村7岁开始发蒙,失明的守学没上过一天学,在随后的少年时期就失去了出山闯荡的机会,一度在老母亲的抱怨声中羞愧、懊恼,想过自杀。“我要下狠心,能自己养活身板来!”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开始兼了份工作:当村里的调解员,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调解法,能获得不多的报酬。
踏出家门的第一步是2000年,张守学杵着棍子,一步步探着路,走过了山石路跨过河流,到小商店带回了几条烟。16年的时间里,由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开起商店,每年背下2吨货,固定了3个拿货的点。最短的路线常人需要步行30分钟,他不用拐棍只要40分钟,每月去背3次货,70斤的背篓在他肩上不算啥,唯有一次摔倒,那次真是累到了。曾有一段犯胃病的时期,身上揣着胃药。如今店里的货架上小到泡泡糖大到肥料都齐全,为了进肥料,他包车亲自去县城。做饭、睡觉都在木屋内,烧开水用饮料瓶口做漏斗防止烫手;用手摸猪崽能估出其重量;脑海里能记下100多个电话号码;货物码到整齐划一、洗衣服用足洗衣粉收拾到很整洁……生活中的一套小妙招,他过到有滋有味。
2009年连接到外界的公路动工,带来新曙光。张守学率先投了6000元,村民中投资最多的,他的笑容更豁达了。挖掘机没油主动垫付1000元解决问题,不久后门前土路将拓宽铺成水泥路,他再次投了1000元。
7月17日,石泉县来了批“光明行动”的医疗志愿者,张守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看眼睛。“哎呀!你这眼睛都没有用了,如果接下来还要去看,肯定是别人在骗你。”当上海的眼科医生看了这对眼睛时说。“我这一辈子就可惜在这五官的眼睛上了,也不怕,生活还要继续!继续往下整就是!”张守学今年第一次来到县城,回到家他依然属于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