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翁 军)近日,央视CCTV-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三集连播的记录片《汉水安康》,全貌展示了这颗秦巴明珠秀美河川、风土人情和乡愁情结,引来街头巷尾的热议。镜头里,安康回民文化元素如隐若现,恰到好处——片头,喃喃诵经的清真寺;片中,滚烫开锅的羊肉泡;片末,行云流水的演武行……或多或少,点缀其间,纷呈异彩,相得益彰,印记了一道匪浅的历史烙印。三个镜头一台戏。这里,我们借三个镜头谈谈这三个与回族有关的故事。历数安康回民史话,至少也有八百年历史。旧安康县志记载:最早来安康的穆斯林是元代西安大皮院的马姓回民。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马·赛义德从南京迁居于老城,在城内清真寺讲经传教,为安康首任阿訇,后有甘肃来的第二任阿訇茶巴巴,第三任阎姓阿訇注重建设,口碑盛传,使清真寺有了“阎坊”的称谓。另有一说法,说回民来安已近1300年,佐证是静宁南寺一块碑文记述:公元760年间,唐王朝请求阿拉伯派部队援助平息安史之乱,兴建了该寺,故称“唐寺”。耕读历史,掩卷长叹,阿拉伯军也好,波斯语系也好,经商也罢,避难也罢,毋庸置疑的考证:回商诞生于丝绸之路,回民重现于茶马古道,伊斯兰文化和汉水民俗碰撞融合,才成就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目前,仅安康城区而言,就有兴文寺、北寺、南寺、城内寺、中寺、西寺,东寺七座清真寺,1万余名回民围寺而居在相对集中的东西二关,是陕西第二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CCTV银屏里的清真寺大殿、礼拜的穆斯林以及200多岁枝繁叶茂的大椿树,在33年前安康遭遇洪患之灾时,慷慨拯救了32条生命被尊为“救命树”的述说,就入细入微刻画着回民生活的原貌。
第二个聚焦镜头是安康羊肉泡。安康羊肉泡蜚声西北地区,以秦巴白山羊为食材,以富硒汉江水为汤料,半夜熬骨,凌晨开锅,肉鲜味美的来一碗,无不神清气爽。以前,安康老城的街道逼仄,房屋低矮,羊肉泡摊子非常简陋,支一口大锅,搭一个简棚,摆几张桌椅,海碗竹筷,放上一碟生蒜和醋、盐、辣椒等调味品,仅此而已。如今,街宽了,房新了,面貌变了,各类小吃格调档次渐渐讲究起来,连不太重视的招牌,也精心包装了。这不,老字号“永泰祥”羊肉泡,它源自于旬阳蜀河古镇,与安康同宗同源。片子里对永泰祥羊肉泡的制作过程,予以了全程记录,特别是那位食客,双手捧着大碗,低头深深允吸一口热汤,在仰头的一刹那,胃中的暖意、舌尖的快感、浑身的舒坦和满脸的惬意,淋漓尽致的流露出来,着实让人垂涎欲滴。
最后说说回民武术。镜头里有一个特写——回民武师马宜君和他的搭档汪勇,“秀”出的太极剑和春秋大刀,剑花飞舞,行云流水,刀光魅影,虎虎生威,令人印象深刻。回族受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熏陶,对练武者的品行要求很高,推崇武德,强调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止恶扬善,绝不可持强凌弱,胡作非为。老安康传说中的著名拳师翁同翔,一身绝技,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宁死不屈,就是一位德艺双馨、名播远扬、堪称典范的武术大家。中国回民武术,可以说上接帝王,下连百姓。早在朱元璋起家时,重用了一批能征善战、武艺超群的穆斯林将领,成就了基业,成就了明朝,故有“十大回回保国”的说法。到了明中期,回回拳术脱颖而出,诞生了著名的查拳,并为全国各地回民习练,安康武术亦溯源于此。民国时期,河北著名回族武术家王正谊,俗称“大刀王五”,蜚声武坛,是回民武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与“戊戌变法”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交往甚密,其侠肝义胆为其称颂。
18个月的深度挖掘,18个月的精心制作,中央电视台打开了发现“安宁康泰”的一扇橱窗,展示了“秦巴明珠”的自然美誉……更多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文故事,在洗尽铅华中愈嚼愈有劲,愈咀愈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