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张乔 图/ 牟庆红 文/)道班,顾名思义,是一个与道路打交道的队伍。
王大军,大家称他老王,火石岩道班的班长,黑色的夹克外套上橙色的工作服。早上七点左右,老王已经在宿舍坐不住了,因为天凉,用嘴不停地哈着热气暖手。他每天的任务很琐碎,清扫道路淤泥,勘察道路是否有碎石滑落,疏通涵洞清理绿化带等等,拿着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修修补补,叮当作响……
“老王,有人来采访你了”,记者看到老王时,他正在道路旁山坡上铲草,背影佝偻,几乎是伏在地上,一边抬头环顾四周一边拿着铲子工作,举手抬足之间,写满了岁月的无情与沧桑。虽然已是深秋,他脸上竟已渗出汗水,听到别人呼唤,便急忙从山坡下来,掸了掸袖子抹了把脸,跨了几大步,差点一个趔趄,就这样笑着“扑”到我们的视线里。
跟着老王,我们来到了道班的“根据地”。在一个山路拐弯处,有一个大院子、一栋两层办公楼和一个小食堂,米黄色的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出一道道光环,简简单单一尘不染。
他的宿舍在一层最右角,桌子上放着几本书,几瓶治感冒的药,几份近期的报纸,还有一个泡满茶叶的水壶,屋子里开着一扇窗对着正门,可以随时看到来往的人群。我们坐在老王的屋里,听一个七零后老班长讲曾经的老故事。
2000年,25岁的王大军被任命为道班班长,放弃了与朋友的把酒言欢,放弃了这个年纪的潇洒与不羁,他选择了一个将伴随自己大半一辈子的事情,这小班长一眨眼,也就成了老班长。老王说:“人家说咱们养路工,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再看是公路段的,咱真不爱听,所以我就好好干,给自己也争口气”。
2003年,老王娶了媳妇,原本全家还沉浸在喜悦中,老一辈的都巴望着抱孙子。就是那个夏天,安康突降暴雨,王大军所在道班养护路段突遇塌方,在恢复通车的过程中,山上突然滚落的石块砸到了没来得及躲闪的老王右腿上,一时皮开肉绽,到当地的卫生所整整缝了10针。也许是上天对他的考验,2004年老父亲重病,家里的重担落到新媳妇的肩膀上,日复一日压力越来越大,媳妇终于扛不住了并提出离婚,临走时,给老王捎了句话:“你是个好人,可你是养路工,你太看重那条路”,一走便再也没有回头。讲到这里,老王不由得用手捂了一下眼睛,声音变得颤抖。
2006年,老王二婚得子,小男孩很可爱,和老王一样胖胖的,笑起来很憨。可半年过后,孩子被检查出腺样体肥大,这种疾病会导致器官衰竭、大脑缺氧,当时公路段的同事得知情况后,由单位领导牵头发起募捐,让孩子到西安做了手术,成功摆脱病魔。现在的老王,每周放假回去一两次,最喜欢就是抱着孩子,陪孩子读书写字,尽享一个父亲的快乐。
讲到这里,老王顿了顿,拿起杯子抿了一口茶,吐了一口热气,16年来,从一个小青年变成经历风雨依然不倒的老班长,他亲眼见证了安康道路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安康城市面貌的革新,也见证了太多的萧瑟与繁华。我们知道,老王还有很多经历没有讲,还有很多艰辛没有说,我们也知道,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这群人默默地做了很多,也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养路工人,勤勤恳恳地为大家服务,我们才有了今日畅通方便的道路。
太阳渐渐从头顶落到树梢,老班长立起身子,掸了掸袖子,点了一支烟,走出宿舍,望着正从外面赶回来的兄弟,招呼他们放下手中的铁锹扫帚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