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谭西)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气象服务是安康防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围绕全面提高县城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我市最近有了大动作。
按照市政府要求,我市将不断完善安康城区和各县城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增强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县城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到2020年,安康城区和各县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发出,城市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在这个框架内,我市将建设统一的防灾减灾中心,完善城区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实现信息高度集中、区域互通、共享共用,构建高效、迅捷、联防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预警指挥平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探测手段,建设汉江流域大气科学实验基地,开展县城环境气象研究,提高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高(低)温、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
加强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也是近几年工作的重点。我市将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建立本地气候指标,提升县城气象要素预报定量化水平,提高灾害性、转折性、高影响天气落区预报的时空分辨率。开展连续、滚动的县城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制作发布空间分辨率到社区、时间分辨率到小时的多要素、定量化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产品,提高重点时段、重要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提升城区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我市正着力提高城区气象信息发布能力,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增强县城应急响应和救援救助能力。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手机、传真、网站、微博、微信等预警信息传播立体网络。完善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加强基层预警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镇办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工作站的作用,重点提高公共场所、偏远农村、山区及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覆盖能力,消除县城预警信息发布“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