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珍)眼前这家朴实简单的面馆营业已近半年了,几十平米的店面刚好摆下5张条桌,店内收拾得整齐有序,丝毫没有因空间狭小而显局促。虽只卖单一的面食,但小店依然很受欢迎,一到饭点就坐满了人,有时甚至还要排队等。
店主是石泉县熨斗镇高兴村四组一对75后夫妻。丈夫罗德徐主厨,妻子张守芬打杂,夫妇俩勤快热情,把面馆经营得人气兴旺。来这里吃面的大多是当地人,多是固定的回头客,“他们的面分量足味道也不错,主要是卫生,吃着放心也不贵。”听着正在吃面的客人如此肯定的夸奖,罗德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自开业以来,基本都是每天营业,平均一天有400多元的收入,逢场生意好的话一天能卖600多块钱。
因为这家面馆,罗德徐结束了出门打零工四处找活干的奔波,妻子张守芬一边照顾上学的孩子一边给丈夫帮点忙,一家人的生活得以互相照顾,日子过得充实有盼头,今年也能顺利地脱贫了。
罗德徐是麦坪村人,上门到张守芬家。住房不安全、交通条件落后、无稳定收入、70岁的母亲患有慢性病需要常年服药,种种因素让这个六口之家一度陷入贫困。开面馆之前,罗德徐靠出门当煤矿工人、做小工承担着家里的经济重担,一天90元的工资,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2017年年初,他们的帮扶干部戴新成,也就是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帮他想了另一条出路:回家学厨开店。罗德徐想着出门打工钱少又不稳定,不仅耗精力,也顾及不到家人,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答应了这个主意。
“第二天他们就打电话来说找到学厨的地方了,让我直接去。到县上了戴台长说租房子要花钱硬是拦着我不让找房子,在他们县广播电视台找了间空房子让我暂时住下,连生活用品都给我买好了。”提起开店的初衷,夫妇二人忍不住连声说着“感谢他们”。就这样,罗德徐在县城一家馆子里跟着师父前后学了40多天,自费3000元,学了这一手艺。
回来后,在干部们的帮助下,罗德徐顺利办下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花了近4万元,把店开起来了,取名为“惠君”。张守芬解释说:“店名是我们自己取的,惠是实惠的意思,君有你的意思,政府帮助我们这么多,我们也希望能把实惠带给更多人。另外,教做面条的师父名字中有一个君字,取名惠君也是为了感谢师父。”
平时夫妇二人都是天不亮起床,张守芬送孩子上学,罗德徐准备一天的面团和配料,孩子们放学回来做完作业也帮着搭手,直到天黑关门回家。一家人在这个小小的面馆里每天循环着这样简单规律的生活,相互照应,满足而幸福。
由打工仔变身面馆店主,虽处于转行的初期,但因为夫妇俩的齐心努力,一切也都顺利并趋于稳定。期间,高兴村驻村工作队也前后多次来店里询问情况,帮他们解决难题。
2017年12月23日,罗德徐一家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他们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房,从以前交通不便的土房子,住进了村上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享受了人均2.5万元的移民搬迁补助。“很感谢工作队和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尤其是戴叔叔,这些感恩感动说不出来只能放在心里,我们会继续努力把这个面馆经营好,早点把贷款还了,把日子过好。”夫妇俩诚挚地说道。
热气腾腾的烟雾中,两人忙碌的身影也映照着生活的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