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谭海波 李兵)日前,世界首次朱鹮异地野化放飞基地—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300多亩有机水稻一派丰收景象,锦缎般的梯田自下而上依次泛黄,与延绵的青山和黑墙白瓦的农舍辉映成优美的田园风光。
“再过二十来天就能吃新米啦!我们寨沟村米金贵着,现在一斤能卖到二十五元左右呢。”看着眼前黄灿灿的稻田,寨沟村村民徐登峰说。
寨沟村位于宁陕县城关镇北7公里处,210国道旁,是一个仅有百余人的自然村。环境优美,植被丰茂。2007年,世界首列朱鹮野化放飞在这里举行,寨沟也成为了朱鹮的歇息地。
“朱鹮主要以稻田中的泥鳅和昆虫为食,为了保护这些国宝食物链的安全健康,县上就要求我们在种植水稻时,不能用农药和化肥,以确保朱鹮的健康生存。”寨沟村主任乔卫斌告诉记者。然而,由于不能用农药和化肥,水稻产量受到了影响,每亩下降了30%。
一边是朱鹮需要保护,一边粮食减产农民增收困难,如何使让保护朱鹮与农民增收两者之间达到平衡呢?转机出现在2013年,当年三月,村上引入了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合作专业合作社,并吸收村民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实行订单农业,与成员签订合同,由合作社免费向群众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群众进行耕种,最后再由合作社收购。“我们以2.3元/斤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这样的价格比市场价要高。”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兴建告诉记者。
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领群众脱贫,群众对种植有机稻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由于有机水稻的田间管理、种植技术要求高,不能施用化肥和农药,产量一直不高,再加上农民自己种,还要投入劳力,这样算下来,群众增收比较缓慢。”寨沟村主任乔卫斌向笔者说道。
从去年开始,合作社将农民手中的土地全部流转了过来,由合作社统一耕种,群众不光流转土地有流转费,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挣钱。“我们把村上200多亩土地全流转了过来,又复垦了58亩,现在共有300多亩。我们从选种环节开始,就和普通稻米不同,统一使用有机肥,绝对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肥料,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沼气液对付病虫害。”黄兴建向记者介绍到,虽然相比普通水稻,种植有机稻的亩产低了些,而且成本增加,但是因其质量优,通过网店直接与外地有机食品消费平台会员对接,利润比普通水稻还是要高几倍的,每斤能卖到25元左右。“我们还注册了“秦耕”“朱鹮寨”商标,有机认证证书今年10月份可望能拿到。”
“今年我们买了100多斤泥鳅苗放归稻田里,种了30多亩的莲藕。”黄兴建说,“去年每亩稻谷平均产量只有675斤,今年我们实行了统一管理,并从四川农科院引进了新品种—滇杂,预计亩产有望达到800斤。”
“原来没有这么高的收入。以前种田,自己还要投入,每亩收入减去投入,就剩下几百元了。现在有了合作社以后,我们把田流转给了他们,不用种,每年还给流转费和分红。”寨沟村贫困户谢祖益向记者高兴的说。今年70多岁的谢祖益家里有三口人,儿子有残疾,孙女刚毕业,家庭因学致贫。他将家里3.7亩水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流转费1850元,儿子平时就在合作社务工,去年务工收入9000多元,年底了合作社还有600元的分红,收入共计1.1万元。“去年,我们光务工这方面就支出了48万元。除开管理人员,我们用工基本上都是村上的和附近的村的贫困户。”黄兴建告诉记者,
“我们已在城关镇、四亩地镇、龙王镇发展机稻米和生态大米种植共1100亩,”黄兴建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以有机富硒稻米为拳头产品,开发有机杂粮、有机富硒山野菜、干鲜果、特色农产品等,并立足寨沟朱鹮基地,打造集农耕文化、科普教育、旅游接待、特产推介、采摘体验、贫困户带动为一体的田园休闲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