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李静)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安康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年辉煌历程。40年来,改革激荡、栉风沐雨,蓬勃发展、春华秋实。经过40年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经过这些年艰苦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安康实现了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的蜕变。
站在安康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40年的斗转星移风雨兼程,40年的砥砺奋进铿锵前行,无不贯穿着一个关键词——创优精神,它是如此深刻地塑造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影响着安康的未来。
以“敢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敢挑重任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内核的“安康创优精神”的昂扬,促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三连优”的成绩,挺起安康最硬的脊梁,逐渐崛起的新安康赢得了尊严和尊重。
奠定稳固发展基石
白河县素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百步平,年年旱灾多”之称。近年来,白河县紧紧抓住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程机遇,在仓上镇天宝村实施“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循环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人往哪里去、土地怎么办、钱从哪里来”三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新路。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白河县始终秉承“三苦精神”,以干克难推进城乡面貌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了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白河人民坚持修田造地,20余年不间断,在大山深处垒起了相当于7座万里长城的石坎坎,修成石坎水平梯地23万亩,在陕南率先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创造了大山深处的人文奇迹。“八七”脱贫攻坚时期,白河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再次成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典型。全县人民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历练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闻名全国。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苦干实干、奋力争先不仅仅是白河发展的精神依托,更是安康改革开放40年来实现历史突破的精神主流,是如今安康创优精神的精神底座。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自然条件差,闭塞落后。改革开放之初,安康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4.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5元。三产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工业和第三产业薄弱。境内仅有两条国道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3930.76公里,是全省交通最落后的地区。10个县全是深度贫困县,城乡居民收入均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40年来,安康人民上下一心,始终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和方向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克难奋进,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智慧改变积贫积弱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最刻骨铭心的是1983年“7·31”特大洪水灾害后,安康在废墟中崛起,揭开了中心城市建设崭新的一页。2010年遭遇“7·18”特大暴雨洪水和山地泥石流灾害,除了灾后重建,大灾之年还取得了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跨越发展、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创卫通过考核验收、民生工程实施有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成绩。
40年来,我市从农村破题,积极探索调整所有制结构,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着力发展科技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推动安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保守到全面开放、从贫穷落后到迈向小康跨越。安康人在苦干实干中一点一点改变自己。
2006年,当交通部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水泥路”目标时,安康还有129个乡镇不通油路,1331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当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出台补助配套政策,激励和支持修路。饱受交通闭塞之苦的安康人咬紧牙关,历时两年多,终于实现了在秦巴深山修建6700公里村道的奇迹。
2008年5月开始,安康展开轰轰烈烈的“双创”工作。从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到国家级卫生城市再到国家级森林城市,硬是啃下公共设施不配套、基本功能缺失、建设管理水平低等一个个硬骨头,“双创”成果斐然,安康城市建设连上台阶。
安康的私营企业力量逐渐强大。安康阳晨现代农业集团,从最初的一个小养猪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成长为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能源开发和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猪——沼——果——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久久为功的坚持,点点滴滴的成绩,为安康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到201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07.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9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三产,向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省中上水平,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三,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保持了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的良好态势。
这些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亮点,更形成了“抗洪精神”“村道精神”“双创精神”“阳晨精神”等一大批精神财富,它们共同塑造出了“乐山亲水、尚德兼容、克难奋进、务实创新”的安康精神,并在十八大以后,为安康的创优创新发展,追赶超越争上游,凝聚改革发展向心力。
推动发展提质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安康经过四十年的克难奋进,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从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从探索起步到深化完善的渐进式发展,给安康今天的厚积薄发积淀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的发展积淀、发展智慧、发展动能得以集中释放,促进了安康发展提质增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充分尊重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安康不断开拓创新,克服众多不利因素,找到发展的最佳途径,形成长足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定势。
我市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川陕革命老区,“四区”叠加有机遇更有挑战。为了在保护绿水青山和发展经济间做好平衡,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继作出了“全面建设美好安康”“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战略决策,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循环发展、富民强市”的发展主题和“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
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窥一斑知全豹。工业一直是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难题。从最初的追求富裕财政,到重点突破发展、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再到十八大以后,构建全新工业体系,达到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双赢,安康找到了工业发展的理想路径。如今,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纺织丝绸为主的绿色主导工业,构建了具有安康特色的绿色工业体系,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作为我省和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安康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着力探索创新。安康“无中生有”兴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吸引25家外地客商来安投资兴办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吸纳了成千上万的贫困群众就业。这是安康开放兴市与产业扶贫的精准对接,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结果。“社区工厂”就业脱贫模式被评为“2017年中国改革十大案例”。
为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十八大以后,安康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以促进规模经营为重点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以激发创造活力为重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在全市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发展更加科学的体制机制。
这种科学的体制机制,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目标责任考核上,把传统的“十县一面”的目标设置与考核,确定为各展其长,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地区性发展活力。平利的美丽乡村建设、岚皋的魔芋发展“岚皋模式”、汉阴的花样经济、镇坪的康养文化产业……县区发展亮点纷呈、百花齐放。
随着行政、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党建+”系统思维的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的干事创业激励机制形成,“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市县镇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权责清单制度及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全程代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三变”改革、乡村振兴、生态环保、乡村治理走向纵深,安康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乡新的民风民规建设稳步推进。安康的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到974.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到36662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158元、9394元,分别是1978年的164倍、58倍,贫困人口减少到45.39万人,贫困发生率17.7%。境内国道公路增加到12条,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3024公里。三产比重由57:24:19调整到11:54:35,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了由“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再到“金山银水”理念和现实的同步转变,生态环境成为安康长足发展最丰富的资源、追赶超越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对外形象最靓丽的品牌。
因为改革开放、创新创优,安康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长足的、快速的、质量效益明显的发展,给了安康将自己放在陕西、放在西北,甚至放在全国的大背景参照下,确定自己发展站位的底气,更给了安康在省市同台竞技中崭露头角当领跑的机会。
重塑安康发展形象
从2015年5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全省目标责任考核安康首次捧回“优秀奖”,到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6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速领跑全省,全省目标责任考核和脱贫攻坚考核再次保持“优秀”,位次前移,安康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角色转变。
“三连优”在安康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催生了弥足珍贵的以“敢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敢挑重任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内涵的“安康创优精神”,更重塑了安康发展的形象。
过去,安康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落后。全省实施目标责任考核8年来,安康平均排名9.14位次,长期处于“八九不离十”的状况,2013年全省目标责任考核,我市被“一票否决”,直接评为“一般”等次。2014年全省目标责任考核,我市虽从一般等次进步到了良好等次,但仅仅位列13个市(区)的第11名。
在安康积弱之势若无法改变,我们在全省的发展格局中就会被边缘化,每一个安康干部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的压力下,“安康不能长时间经济落后,更不能什么工作都落后”,成为我们“三连优”的逻辑起点。
2013年,市委把“振奋精神、振兴安康”作为加快发展和党建工作主题曲。出台了力促我市在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中追赶超越的十条措施,破解部分干部的消极颓废思想,促使干部放下守旧、狭隘、短视的市情观。
我市让考核成为追赶超越的“指挥棒”、绿色崛起的“风向标”、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将各项省考指标,纵向分解到县区,横向分解到部门,做到一项指标一个部门担责、一套人马落实,形成了上下联动、分工明确、体系健全的责任网络。建立省考指标月进度台账,对欠账指标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单和预警督办单,对工作不力、进度滞后的县区和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限期整改跟进,推动责任落实。通过考有办法、评有实据、奖有依据、惩有标尺,上紧责任主体“发条”、持续惩治“为政不为”,过去安康干部身上的小聪明,能说会道,唱功好、做功差,和稀泥、踢皮球、老好人的现象逐渐消失,干部作风好转,形象得到重塑。
与此同时,在全市上下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治理,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创造了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传递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优化了安康人的气质,安康人给外界“一刁二牛”的印象得到根本转变。
在创优精神的推动下,全市上下知耻后勇、奋起直追,用敢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对标先进、对标一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超常付出,使安康成为一个改革热区,以特色改革实现关键突破,我市在中省有影响力的创新性工作不胜枚举:
发展“飞地经济”的创新做法和旬阳“三治”融合得到李克强同志重要批示;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派直管”改革得到王岐山同志重要批示;“支部+X+贫困户”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得到汪洋同志重要批示;建设“手机党支部”基层党建精准指导平台、“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的做法得到刘云山同志肯定,张明俊先进事迹和以“互联网党建”补齐基层党建短板、抓实党建迎来高速绿色发展做法得到赵乐际同志重要批示,我市转换发展理念、变环境劣势为经济优势的做法得到张高丽同志重要批示。在全省率先启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岚皋县“河长+警长+督察长”治河机制获评中国水利2017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开发性金融支持返乡创业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模式获得国家发改委肯定并推广。
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以及全国经济运行联系点,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多个“国字号”荣誉。
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企业债券发行、债券品种创新与风险防范等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全国唯一的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和秦巴众创空间等7个“国字号”研发机构和“双创”平台相继落户安康。
经过这些年艰苦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安康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安康用智慧心血、苦干实干拼出的发展新成就、新业绩,实现了自身发展地位的大幅跃升,安康的脊梁逐渐硬挺,在外界鲜明树立起安康发展的新形象。
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成绩已经过去,未来可待期许。“安康创优精神”是我市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面对我市提出的冲击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四连优”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再优秀”的短期目标,和早已明确的创建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休闲养生的“秦巴明珠”的长期目标,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用“安康创优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正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
安康,正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创造着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