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为要、创新为先、民生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请问如何贯彻“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王龙军:“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基层、补短板、转模式、促健康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补齐发展短板,奋力推进健康安康建设。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指引,推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等链条整合,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层级医疗卫生资源,坚持中西医并重,协调推进“三医”联动,建立健全医防融合、平疫结合的体制机制,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办医导向,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多元化共同发展。
到2025年,健康安康建设将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将达到全省平均值,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等健康主要指标显著改善。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更加强大,健康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可及,健康产业规模更加丰富壮大,健康支持政策更加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工作更加满意。
记者: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的长期性和其他重大疾病的复杂性,“十四五”期间,如何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王龙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建立党政同责、联防联控、群专结合工作机制,全面打好“控、防、救、治”组合拳,实现了毗鄂疫情低传播、医护人员零感染,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一年来,全市狠抓重点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有237家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发热门诊(诊室),达到镇办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有30家医疗卫生机构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由疫情前每日不足500人份提高到现在5万人份,有4家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完成改扩建、5家正在紧张施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从四个方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提升重大疫情综合防控能力。健全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责权统一、医防融合、上下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队伍。积极推动公共卫生机构一类公益保障、二类公益管理,着力解决疾控机构管理机制不活、基层公共卫生队伍不稳的问题。
二是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加强疾控机构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机构重大疫情、重大疾病监测预警网络。加快新一轮传染病定点医院改扩建,提升乡镇卫生院慢病筛查、传染病监测、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着力构建上下联动的公共卫生防治网络。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医学毕业生招聘占比,积极引进公共卫生紧缺人才,采取医学院校定向培养、规范化培训等方式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卫生监督队伍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能力。
四是深化健康安康建设,提升公众健康保障能力。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坚持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持续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孕前优生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记者: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存在哪些突出困难问题,将采取什么举措予以解决?
王龙军:经过3个“五年规划”的持续实施,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千人口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稳步增长,传染病发病率逐年降低,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6岁,部分规划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我市仍存在着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优质医疗服务能力欠缺、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短板等薄弱环节。
今后五年,围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推进。
一是把握发展方向,突出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发展方向确定为健康安康建设、公共卫生补短板、优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全人群全周期生命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数字卫健提升等8大类33项工作任务,创新推动,狠抓落实。
二是积极争取投入,实施三个“重大”。抓好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的策划研究和推进实施。全力推进健康安康三年行动、卫生综合监督、普惠托育覆盖、医养结合等重大政策落地。全面提升优质医疗服务能力、中医药服务能力、公共卫生防控能力、重点人群全生命周期保障、卫生人才振兴、“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等6大工程。加快实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中医传承创新、市传染病院、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8大类33项183个重大储备项目,预算投资约为302亿元。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强化监测评估。把健康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切实保证卫生健康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积极协调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对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落实,给予政策保障。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定期督查规划实施进度和建设成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