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去年9月,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师毛朝军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之一登上领奖台,接受时任安康市市长赵俊民为他颁发的“金州优才卡”,让学校上下都为之感到骄傲。今年,毛朝军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又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技术人才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职业教育从不被看好到备受重视,源于宏观环境的变化,也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做出推进中高职衔接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类型教育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这为加快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全市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面对新的形势,学校感到最多的还是责任和压力。去年,学院火爆的报名现场让很多师生历历在目,“没想到来这么多学生报名。”“报名第一天,老师都忙到半夜才下班。”据了解,由于招生名额和分数线的限定,学校最终只录取了报名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据初步统计,随着高中阶段招生4:6政策的实施,全市中职学校单招报考人数从2018年的86人增加到2020年的313人。
不得不承认,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招生比例的变化增加了职业院校的报名人数,但是目前,职业院校依然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就业率,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合作办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后,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出台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与实体企业实质性合作,与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用人单位开展广泛深入合作。2018年,学院以一年规划、建设、投用的安康速度开办附属小学,实现了小学教育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学院积极争取国省项目资金和苏陕帮扶资金,在高新区征地82亩规划建设安康市综合培训中心(安康市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将培训3万名技能型人才。同时与安康市中心医院、安康市中医院、安康市人民医院深化战略合作,推进医教协同、医教融合。
深化对口帮扶合作,拓展实习就业渠道。学院坚持把“实习+就业”作为校企合作重要抓手,制定了《关于协同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教学、就业联动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福建、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稳定就业基地,与江苏南京、常州等2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新增实习就业基地61个,选派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地区实习就业。同时与重庆、北京、成都等地多个大型企业建立订单培养,与石泉县、宁陕县建立乡村医生免费订单定向培养。与日本日中介护事业交流协会开展高端养老人才海外就业联合办学,已合作培养五期170余人,61名优秀学生赴日就业。与韩国大邱大学建立合作协议,选派4名学生赴韩本科学习。
依托苏陕帮扶和安康常州合作帮扶机制,与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学科研、实习就业、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合作。近三年有400余名学生到常州实习,100余名毕业生在常州就业。今年4月,借助常安科技城招商推介会平台,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签订了深化对口帮扶的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常安职教帮扶不断深化提升。
针对家长普遍担心的中职学生升学问题,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推动中高职一体化,打造中职学生升学最优途径。
据了解,2013年以来,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旬阳、石泉、汉滨等县区职业教育中心开展3+2联合办学,联合办学由2所学校增加到8所学校,由市内扩展到西安、宝鸡等市,联办专业由2个拓展到12个,基本涵盖了中高职的重点骨干专业,累计招收学生3000名左右。2020年,在市教体局的协调指导下,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统筹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先后与旬阳、汉阴签订《中高职衔接统筹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在今年的职教活动周期间,举办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推动中高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上有效衔接、一体发展。同时,学校通过分类招生等途径与安康高新、安康育英等中等职业学校进行3+3衔接,使更多中职毕业生圆了大学梦,提高了教育层次,成就了美好人生。
“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但都为国家输送了人才。”这是采访中,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们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当前,面对“招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职业教育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提高就业质量的战略之举。
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战略产业蓬勃发展,高水平技能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十四五”时期也是我市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关键五年,市委市政府确定聚力打造富硒产业、旅游康养、新型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毛绒玩具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资源配置、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