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妙鸿 刘渊 通讯员 杜明子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夕阳如金,洒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新门急诊楼的窗棂上,把消化内镜中心映照得格外温馨。
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安康市中心医院消化病院院长杨小翠缓缓脱下白大褂,轻呷一口清茶,半生医路上的风雨晴明,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徐徐展开……从一名中专毕业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她用四十三载坚守,在秦巴大地写下了一张满是大爱、福泽万千家庭的“生命答卷”。
杨小翠(右一)开展教学查房
一页空白日记里的无声誓言
1982年,18岁的杨小翠从安康卫校毕业,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到安康地区医院(现安康市中心医院)内科工作。初入医院,她便遭遇了质疑,老师一句“中专生不能拿听诊器”,让这个倔强的姑娘暗暗发誓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老师一开始都不想带我,但我工作特别踏实。一段时间后,大家认可了我的努力,又开始悉心教导我。”回忆起青春岁月,杨小翠的目光柔和而坚定,“内镜室的脏活累活,我全包了,护士干的、工人干的,我都抢着做,而且还不耽误查房、管病人、写病历。”
然而,真正让她确立一生志向的,是1982年8月那个刻骨铭心的午后。跟随老师值班的她,看见一位呕血的年轻母亲躺在病床上,短短几分钟内,鲜血染红了整张病床。病人渐渐松开攥着她胳膊的手,床旁幼儿的啼哭声如锥刺心。那天,她的日记本上,“天气晴”三个字被泪水洇开,模糊成深埋心底的无声誓言。
“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那种无奈和痛苦。”40多年后,当杨小翠再次提及此事,仍仰头憋回泪水,嘴唇微微颤抖。
彼时的安康,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医疗条件落后。由于当地群众喜酸偏辣的饮食习惯,消化系统疾病高发,许多偏远地方的患者往往病入膏肓才翻山越岭前来求医。“我要走出秦岭,把先进技术带回来,拯救更多生命。”这个念头如种子般在她心中深深扎根。
走得出大山回得来安康
1987年,杨小翠赴上海进修,迎来了专业提升的重要机遇。在上海,她争分夺秒,将时间表安排得十分精准。周一、三、五下午在上海市肿瘤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肠镜技术,周二、四、六转场华山医院练习微创手术,周日则跟着专家跑社区医院会诊,积累临床经验。别人看1小时书,她就逼自己看2小时,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操作要点,页边空白处画满解剖图。
进修期间,杨小翠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爷爷作为老上海人,千方百计想将她留在繁华的大都市。但这个秦巴山区的女儿,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医院派我来学习,我学个半截不回去,不厚道。”她坚定地拒绝了爷爷的挽留,毅然选择回到安康。
1992年,怀着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切渴望,杨小翠如愿考入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数年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将全部时间投入到课业与临床实践中,不仅深入钻研教材,更广泛阅读国内外最新文献,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在基层积累的临床经验相印证,并以一篇关于早期胃癌诊疗的优秀毕业论文为学业画上圆满句号。1995年,学有所成的杨小翠再次毫不犹豫地回归安康,践行自己造福家乡百姓的誓言。
此后30多年,杨小翠的足迹遍布西安、北京、上海,甚至远赴意大利、美国、日本学习交流。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时,20多岁的杨小翠诚恳地说:“我从秦巴山区来,希望能把先进技术带回去,拯救更多生命。”这句话里的赤诚,最终化作她带回安康的29项新技术。
当安康市第一台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术成功开展,杨小翠看着显示屏上病人消化道出血病变止血成功的清晰画面,恍惚间又看到了那位年轻母亲。“如果当年有这些技术,该有多少家庭能少些遗憾啊!”她心中感慨万千。
从一隅科室到国家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1997年,杨小翠受命组建了全省地市级医院中首个独立的消化内镜科。面对简陋的条件——两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两条纤维内镜,她没有退缩,而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积极培训人才。缺经费,她就自己跑贷款,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发展科室。
2002年秋天,医院走廊里传来压抑的哭声。一位体重仅75斤的胆道梗阻患者躺在病床上,肚皮上交错的手术瘢痕触目惊心。患者做过剖宫产和胆囊手术,加上严重贫血,传统手术已经不耐受。患者的丈夫抱着两个不满5岁的孩子跪地哀求:“杨大夫,这个家不能没有她啊!”
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杨小翠毅然决定采用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技术为患者手术。手术台前,杨小翠凝神聚力整整5个小时。当器械顺利通过狭窄的胆道,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渐渐平稳时,几乎凝固的空气瞬间流动起来,整个手术室都松了一口气。这项填补省内空白的技术,为无数安康患者带来了生机,也为杨小翠赢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此为基础,她带领团队将技术版图不断扩大,相继在安康率先开展了69项精准治疗项目,其中59项填补了全市空白。
经过多年发展,安康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两个病区、两个内镜中心、一个超声介入室和五个消化门诊的综合科室,病床93张,年门诊量6万余人次。2007年获评陕西省优势专科,实现全市省级优势专科“零的突破”;2019年建成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康市中心医院分中心;2022年获批组建安康市消化病院;2023年,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为安康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学科。
杨小翠(右一)为科室青年医生授课
截至目前,该科室已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8项,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5项,近年来参编国家行业共识指南3项。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
铅衣为“甲”茶香淬仁心
在安康市中心医院的消化放射介入室里,挂钩上挂着一件磨得发亮的铅衣。这件重达25斤的“战甲”,她一背就是一天。从中午到深夜,连续完成6台手术,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铅衣的肩颈处,已被岁月和汗水浸出专属的印记。为确保连台手术期间的高度专注,她习惯了用浓茶提神,久而久之,身边总离不开一个浓酽的茶杯,“茶罐子”的戏称便在同事间传开了。
2006年盛夏,完成最后一台手术时,杨小翠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严重的心律失常让她在ICU抢救了三天三夜。醒来后,她第一句话就是:“下周的介入手术排满了,帮我把病历先整理好。”
2008年,杨小翠脚踝扭伤,但手术日程依旧排得满满当当。年轻医生们看到她为了不耽误患者,坚持坐在小马扎上修改手术方案,石膏边缘将皮肤磨得通红。那一刻,“言传身教”有了最具体的模样。
43年来,杨小翠带教的青年医师遍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许多人成长为基层医院的顶梁柱。“一个人就是一个方向,一群人才能撑起一片天。”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人才培养上,杨小翠极具远见。近年来,科室先后引进和培养研究生18人。她根据学科前沿与个人特长,为骨干成员“因材定向”,孵化出胆胰疾病、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肝病、消化道出血等多个亚专业团队。在此基础上,她创新性地构建起以多学科协作(MDT)为核心的微创诊治团队,彻底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临床思维转变。
去年年底,因连续高强度工作导致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杨小翠住院治疗长达49天。然而她的床头柜,像是第二个办公桌,堆满学术期刊和科室建设方案。她会经常通过视频连线科室,仔细询问疑难病例的诊疗进展。2025年除夕夜,护士见她仍在病床上忙碌,忍不住劝她安心休息。杨小翠却淡然一笑:“这么多年除夕,我都是在医院‘站着’过来的。今年不过是换了个姿势,‘躺着’而已,只要人在医院,心里就踏实。”
以技术下沉普惠基层
安康作为食管癌高发区,早期肿瘤发现率曾低于1%。杨小翠深知,仅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必须将先进的诊疗技术和防癌意识播撒到基层。
自2014年起,杨小翠便带领团队致力于构建“技术下沉、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他们不仅每年举办2届消化内镜规范化培训班,面向全市招募县(区、市)级和乡镇医生进行专业化集训;更持续开展“走基层”活动,将消化系统疾病先进诊疗技术送到县乡基层医生“家门口”;同时积极面向公众科普,提升百姓健康意识。近3年来,科室累计为省内外培训医护骨干37人,并派出11人次技术团队深入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准开展胃肠镜规范化操作、内镜下治疗等帮扶,真正让优质资源“沉下去”,助推市、县、镇三级消化系统早癌诊疗网络日臻完善。
2018年底,在平利县老县镇的免费早癌筛查中,他们团队从4000多名适龄人群中筛查出259名高危患者,检出8例早期癌并成功实施内镜下根治切除。更重要的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定支持和以她为代表的安康医生的持续推动下,全市消化系统早癌检出率已显著提升至30%以上,实现了从“几乎无法发现”到“有效干预”的历史性跨越。
在杨小翠的带领下,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不断创新突破。在2019年1月举行的“第二届青年导师杯消化道早癌技能实战大赛(陕西站决赛)”中,该科室获团体一等奖,青年医生高原获个人一等奖。此后在西北大赛和西部总决赛中,再获团体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2019年,是该科室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消化内镜医师学院高级内镜培训基地正式落户,标志着其教学能力获得国家级认可;紧接着,由杨小翠牵头的安康市消化道早癌诊治联盟、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以及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康市中心医院分中心三大平台相继建成。这不仅为全市消化内镜医生提供了更高的学习起点,更让秦巴山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医疗资源。
通过院士团队及全国100多位优秀专家的倾力帮扶,安康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实现了医疗、教学、科研的跨越式提升,迅速成长为一个技术实力处于全省先进水平、能独立完成三甲医院重点专科全部技术项目的区域性诊疗高地——“院中院”。口碑越传越远,吸引了湖北、甘肃、四川等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尽管已年过六旬,杨小翠的办公桌上,那本日记依然是最醒目的存在。窗外,车流穿梭不息,一如她从未放缓的脚步——从青丝到白发,从秦巴大山走向医学前沿,她将那页曾被泪水浸湿的日记,续写成了万家灯火下的健康故事。杨小翠与她的团队,不仅为安康老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更树起了安康医疗卫生事业一面昂扬的旗帜,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基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