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于延琴 实习记者 黄慧慧 通讯员 汪金波)2009年,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作为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之一,正式被省政府批建。
经过近10年打磨,集中区走过了起步和加速创业的第一阶段,正在集中释放工业聚集后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17年,五里工业集中区有规上工业企业145家、非公企业4642个、个体工商户40144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51.78亿元,非公经济占据了全区经济总量的 52.2%,成为汉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增长极。
在外界的舆论中,五里工业集中区并不耀眼。在安康十天高速与西康高速交汇处的出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让人印象深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就是五里工业集中区。
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唐志玖直言,近年来,汉滨区委、区政府聚集一切生产要素,加大改革创新,甘当“店小二”,使五里工业集中区成为资本洼地和技术与创新深度融合的高地。正是注重实干,五里工业集中区在小步快跑中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2017年,五里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累计达到138户,比2010年净增128户,在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中,企业总数和体量都排名前列。
五里工业集中区的“集中”课题是如何答卷的?记者走进园区深入探访。
集中要素:成就资本聚集洼地
杜杰至今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2009年,五里镇杜鹏杜杰兄弟俩,在五里镇新村余家河东买了十几亩地,注册800万元资金,成立了安康市杜氏面业有限公司。
同年,五里工业集中区作为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之一,被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杜杰的公司位于集中区的核心区域内。
“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公司与工业集中区同步成长。”杜杰说,2009年自己建公司的时候,整个园区不到10家企业。2017年,企业达到了138家。他的公司也从最初的年产值1000万元,达到年产值4000多万元。
与杜杰不同,廖忠琴是在园区租赁厂房办工厂,是园区第一批入驻企业主之一。
2013年底,长年在浙江开办服装工厂做出口贸易的大同镇人廖忠琴,在回乡时了解到集中区的系列优惠政策后动心了。
经过实地考察, 2014年,廖忠琴将浙江的厂房卖掉,返乡在园区租赁了1200多平方米厂房,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安康市圣鑫(服装)工贸有限公司。
“园区服务到位,进驻就投入生产。厂房每平方米8元钱,第一年全免,二年减半,三年缴费,但可根据上缴的税费减免。”廖忠琴直言,自己买地建工厂,不仅耗时耗力,且需大量资金。厂建好了,如果没有资金投入生产,就意味着“厂刚建好就要破产”。
从沿海转战内地的廖忠琴,业务不降反升,“订单很多,忙不过来!”为满足订单需求,她先后在双龙、茨沟、沈坝镇开办了6家社区工厂。去年,公司产值达4000多万元。
廖忠琴说,安康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过去轻纺产业也拥有较好基础,随着近年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成为承接祖国中东部和西北、西南新经济要素转换的枢纽要道。月河川道人口密集,人力资源充足,便于产业布局和生产运输。另一方面,五里园区的标准化厂房、各类招商优惠政策、良好的投融资发展环境等,这些因素促成了她以及很多老板最终决定投资这里。
“区位优势、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就是集中区吸引企业进驻园区的关键原因,也因此成为资本聚集洼地!”作为区人大代表,杜杰用官方语言来评价集中区的成长。他说,近10年来,汉滨区换了几届领导,但对集中区是一届接着一届干,可以说是集中全区人力物力财力,大刀阔斧,创新实践,发展迅速,“在寸土寸金的五里,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杜杰所言,得到了唐志玖的印证。
唐志玖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力排万难,顶层设计,改革创新,高标准规划,将工业集中区升格为副县级单位,赋权给力,坚持工业园区、服务社区、旅游景区“三区共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功能配套、规范建设”,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搭建多渠道融资平台,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65亿元,强力推进集中区土地规划利用、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厂房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保障等工作提等升效,园区面积由最初的6.14平方公里扩编到现在的40.2平方公里。2017年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是2010年的91.7倍;入驻企业累计达到13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户,带动1.8万余人就业。
集中创新:打造三个三百亿高地
我市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示范市,五里工业集中区地处全市唯一重点开发区域月河川道的核心地段。而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都有其自身发展优势,五里工业集中区如何发展?
“坚持错位发展,加大改革创新,重点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服装产业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在《五里工业集中区‘十三五’规划》中,给出了答案。
事实上,创新,正是五里工业集中区发展的关键词。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总被频频提起。在园区人看来,有特色就有竞争力,就能发展下去。
五里工业集中区纪委书记张艳说:“园区建设,资金和土地是两大难题。我们并不比别人多一个‘尚方宝剑’,如何解决?除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外,别无他法。”“向存量要增量”,就是改革创新的收获。
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区委、区政府采取管委会+投资开发公司的形式,依托投资开发公司盘活土地1800余亩、累计融资3亿多元,完成了“三纵四横三桥一环”的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随着工业集中区的扩大,探索组建了综合服务、工程绿化、广告招商、市政设施等四个子公司,一方面保障公司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提升集中区管理服务能力。为解决企业建厂房资金难题,该区采取政府出资、银行贷款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建设标准化厂房。区政府在财力紧张情况下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协调项目资金8000万元用于厂房建设。建成的标准化厂房,由管委会与投资企业制定租售、管理等工作方案,以“产业孵化模式”引凤筑巢,实行“一年免、两年减、三年收”优惠政策,实现互利共赢。
利用“三变”改革契机,解决用地难题,把集体经营性和自用性土地引入工业开发,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在五里镇朝阳村把123亩农村集体用地和农民的承包地,按照“确权不分地、分股不分房”原则,将建设开发的收益和商业用房交付朝阳村农民合作社,房屋租赁收入和建设收益按股给村民分红。
创新,更多在民间激荡。集中区的“十三五”工业规划和国家“工业2025”规划,对园区企业最大的触动,就是激发了企业自己创新意识。民间集中释放的创新乘数效应,在五里工业集中区形成气候。
浙江嘉兴1976年出生的鲍洪明,在做了数年印刷外贸后,敏锐地嗅到了西部大开发的商机。2009年,他来到安康,看中了魔芋产业市场前景,“破釜沉舟”, 举家搬迁,落户安康。
2010年,鲍洪明成立陕西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鲍洪明坚持走自主研发道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及生产、销售等专业化人才,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树立起魔芋食品行业标杆。从2011年起就成立了研发机构,主要针对富硒魔芋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有4项发明专利被国家专利局受理。
为提升产业链,2016年以来,鲍洪明在早阳镇建设500亩魔芋种植基地,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辐射带动农户发展魔芋4000亩。实施线上线下销售,形成了种养、加工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绿色循环产业链。2017年,公司工业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
安康市皓翔节能保温集团有限公司,是汉滨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于2012年进驻园区,发展至今拥有3个子公司,总投资达4.2亿元。该公司专业生产新型节能环保材料,拥有专业研发团队,能为客户提供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检测等全链条服务。
目前,该公司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一项专利一个证书,产品获得国家节能推荐等多项荣誉。不仅如此,从2013年开始,该公司根据发展趋势,看好安康本地富硒资源优势和魔芋产业前景,与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合作,成功研发出市面上首款富硒魔芋浓缩液饮品,“跨界”食品养生行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在五里工业集中区,所有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发展的生命。在市场的浪潮下,不断涌现的创新热流,激活出企业自我发展的巨大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集中区特别有活力,“双创”使集中区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目前,五里工业集中区重点打造的:东区以康兴再生资源利用、皓翔集团、博浩环保等企业为主的环保绿色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中区以悠源魔芋、荣泰农业等企业为主的富硒食品产业集群;西区以海尔仓储、百炎电器等为主的综合物流产业链,特别是承接东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西北服装产业城项目,采取PPP模式投资合作构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三个百亿产业集群架构,已初步形成,预计“十三五”末,园区产值将达到400亿元。
集中服务:当好新时期的“店小二”
在五里工业集中区,安康市汉滨区横宇隐形纱窗有限公司显得特殊,公司17名员工,有11名是残疾人,其中二级残疾8人,包括公司老板在内。
2009年,汉滨区流水镇时年31岁的王选平因矿难导致下身瘫痪,成为二级残疾人。但他并未屈服,消沉一年后,他运用打工经验,在瀛湖镇开办了一家窗纱安装公司,同病相怜,他把工作的“橄榄枝”伸向了残疾人。
“因为办公条件有限,残疾人不便。”今年4月11日,王选平到园区租赁了818平方米厂房,将公司迁入园区。“园区为公司免费提供了四套一室一厅廉租房,全部在一楼,解决了员工的住宿问题。另外园区有食堂,吃饭也很方便。”
同因矿难成为二级残疾人的汉阴县汉阳镇人祁先兵,对自己现在拥有的这份工作特别满足。“我是去年底到公司的,还是学徒,一个月1800元包吃包住。等学会测算、组装后,一个月可以拿2000多元。”他说,瘫痪后一直靠父母养活,没想到余生还能自食其力。
在园区,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的小确幸。
鲍洪明的妻子沈生英很开心,她告诉记者,儿子今年六岁要读一年级,因为园区有优惠政策,正好赶上高新小学招收第一批学生,上学问题不用操心。
经济发展非纸上谈兵。非公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取决于当地政府是否能打造出比其他地方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环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考量,区委、区政府出台《汉滨区月河川道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扶持政策》、《月河川道入园企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从土地、税费、子女上学、通行等方面给予园区企业“绿色”通道。同时,全面落实“放管服”,在五里工业集中区派驻由监察、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环境保障工作组,并在项目建设现场设立公安执勤室和监察执法室,采取“一企一策”,做好项目建设外部环境保障,全力营造优良投资创业营商环境。
管委会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就环境保障、征收安置、投资融资、管理服务、人才引进、厂房建设等重点问题,实行月清单、月研究、月督查制度,实行全程式跟踪、全方位服务。对入园项目,以“产业孵化模式”引凤筑巢,实行“一年免、两年减、三年收”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个联席会议确定、一名区级领导包抓、一个责任部门牵头、一对一跟踪帮办服务、一班人协调建设环境、一抓到底”的“六个一” 推进机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整合陕南移民搬迁、公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工业拆迁安置建设的“四区合一”综合性服务社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水、电、路、讯、网等配套设施建设。现已建成朝阳社区公租房4幢234套、陕南移民搬迁6幢148套,解决了园区近千名工人的住宿问题,解决移民安置户400余户。整合人社劳动技能培训项目建设2.6万平方米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满足企业用工培训、产品展示、办公会议、商务洽谈等服务。投资500余万元建成集中区餐饮服务中心,实行园区企业员工集中统一供餐,解决近50余户企业800余人就餐问题。集中区后期将继续完善好孵化园(中、西)区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彻底解决企业员工吃住难。
唐志玖直言,集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人才、融资难、用工荒等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政府统筹推动的职能还需进一步激发。下一步,将围绕追赶超越、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服装加工三个百亿产业集群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做大做强产业平台,力争“十三五”末集中区总产值达到400亿元,让汉滨工业经济真正成为安康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引领者和创新发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