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汪金波)贫困户笑了!“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现在不掏一分钱就当上了瀛天生态农林开发公司股东,年底还能领到分红!”这是瀛湖镇天柱山村贫困户谢远英拿到首次分红的内心喜悦。
贫困村“活”了!“集体经济从零到有,这可是咱村30多年来的第一笔收入呀!”牛蹄镇朝天河村收到经涛种植合作社2.38万元分红后,党支部书记潘付勇的悲喜感叹。
产业主体“壮”了!“贫困村将资金、土地入股公司,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问题,一举多得!”这是安康市京康现代农业公司负责人受益资产收益扶贫的切身感受。
近年来,汉滨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探索“折股量化、配股到户、收益共享、分红到人”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径,初步取得贫困户增收益、村集体增实力、产业增效益的“三增”效果,走出了一条保障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新路子,实现了从“输血型”向“造血型”扶贫的转变。
“五轮驱动”增收益
作为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滨区尽管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但贫困人口仍然达4.12万户12.8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三分之一,脱贫任务比全市任何一个县都要艰巨。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汉滨区先后实施“党支部+”、“三变”改革等工作举措,让大部分贫困村和贫困户走出了贫困泥沼,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子。但部分无资金、资源、资产的深度贫困村和无劳动能力、缺乏产业资金、缺少增收项目的特殊困难贫困户,脱贫致富却成了一大难题。如何破解这类村和人脱贫“瓶颈”、在2020年同步够格奔小康,成为汉滨区领导班子思考最多的问题。经过前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今年初,区上作出决策:用三年时间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建立贫困户尤其是特殊困难贫困户可持续增收的长效工作机制,使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贫困户从中获得稳定收益!
资产收益扶贫怎么扶?具体实践中,汉滨区采取了“五轮驱动”的模式,以此开辟百姓增收的新通道。即: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异地置业、光伏产业、资产租赁、股权投入五种方式全方位提升贫困群众的资产性收入。
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增收方面,规定村集体(社区)可将产业扶贫引导资金投资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做为实施主体的项目外,村集体收益固定,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使用期满,资金收回,或视其情况继续投入,滚动发展;异地置业增收方面,将增值保值潜力大,收益稳定,移民搬迁部门建设的移民搬迁社区的商业用房,按照成本价出让给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公司通过转租、经营等方式,获得异地置业稳定收益;光伏产业增收方面,遴选立地、光照条件较好,建设条件成熟的贫困村,通过单村或联村模式,投资建设光伏电站;资产租赁增收方面,组织贫困村将产业引导资金直接投入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农业等,通过整合闲置集体房屋、小型水利设施、集体林权及土地、特色林果等村集体资源、资产实施对外招租、租赁,实现租赁收益;股权投入增收方面,村集体可将生态条件、土地、林地、固定资产及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茶园果园经营权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村集体入股、折股量化等形式取得收益。
在汉滨区南环路水景湾小区商业街中,有一处商业房格外引人注目,不是建筑风格多么特别,也不是门店生意多么火爆,而是门前墙壁上的一块牌子“汉滨区资产收益扶贫异地置业项目”。
扶贫怎么与商业房扯上关系?汉滨区委常委、副区长荆钟解疑答惑说,“这处商业房是茨沟镇王莽村等45个深度贫困村集体入股6700万元共同购置的商业用房,产权归45个村共同所有,通过对商业用房进行招商、回购、返租、物业管理等经营活动,达到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收益也按出资比例分配,主要用于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荆钟介绍,除了水景湾小区外,汉滨区还启动了长岭移民搬迁社区等异地置业扶贫点。
水景湾小区门面房项目只是汉滨区资产收益扶贫的一个缩影。目前,除了异地置业,该区还在光伏发电方面投资1.55亿元,通过“板上发电、板下农业”的模式,在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已确定的13个光伏电站项目,已建成12个,总装机容量23.2兆瓦;在资产租赁方面已投资1000万元,晏坝镇晏茗茶叶加工厂、茨沟镇香菇小镇生产线项目和城东批发市场生鲜冷藏项目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在经营主体带动方面共投资1.4亿元,建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17个,家庭农场147家;在股权投入方面已投入8183.5万元,全区有29.5万亩耕地、6.2万亩林地已流转到经营主体,涉及农户4.58万户12.9万人,占总农户的29.9%,其中贫困户1.92万户5.31万人,占总流转农户的48%。仅2017年,全区资产收益扶贫五种模式共产生收益1.2亿元。
为提高资产收益扶贫效率,区上规定:异地置业、光伏产业由区扶贫开发公司作为发起人,由深度贫困村和贫困村集体作为股东,共同成立汉滨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为股份制企业。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可将产业扶贫引导资金投资入股到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受村集体和股东委托,参与资产收益扶贫,全权负责资产运营管理、收益核算、分配等管理工作。
通过一系列措施实施,进一步放活了资产经营权,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农村资源盘活了,产业扶贫平台搭建起来了,催生了产业规模化发展,贫困农户在产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走出了贫困的泥淖。
“四有四无”激活力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种“懒汉”思想,是很多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县河镇的成定庆曾是这样一位“懒汉”。在当地,成定庆是出了名的脱贫致富“后进典型”。“整天无所事事、好吃懒做,爱和干部群众扯经,一到逢年过节就到村上、镇上要米要面。”说起过去的成定庆,村民们无人不知:“不种庄稼、爱打牌、死讨人嫌”。
但谁也没想到,成定庆的“懒病”在去年“痊愈了”。2017年年底,牛岭村茶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社员分红大会。由于不符合资产收益分红条件,成定庆一分钱没分到不说,大家还一一列举成定庆的种种懒惰行为。这场集体“吐槽”,让这位汉子红了脸。评议结束后,成定庆诚恳地说:“以前确实是我不对,今后一定改!”
如今,成定庆不但铆着劲加油干,还时不时劝导身边那些有懈怠思想的人:“我们既当股东享分红,又当产业工人拿工资,再不好好干就真的对不住人!”成定庆的转变真实道出了农村资产收益分配对他们“扶智”和“扶志”的精准提升。
增加收入的路子有了,怎样分配利益也考验着区上的执政能力。经过探索,汉滨区确定了“四分四不分”的受益对象及收益提取分配机制,“四分”指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流转土地、入股园区、参与订单农业的贫困户优先予以分红;“四不分”指对好吃懒做等靠要的、不赡养孝敬父母的、参与赌博等违法乱纪的、兜底贫困户不予以分红。
为保障贫困户的分红收益,在收益提取上,该区规定股权投入和资产租赁提取年收益的比例为全额财政扶贫资金的6%,提取时间按签订租赁合同时间;异地置业按照年度转租、经营收益进行核算,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将收益按股权比例分配到村集体。每年12月底前分红一次;光伏产业除去必要的运维费用后的所有发电收入均为收益,收益时间以电费结算日期为准。每年底,所有收益分红的资金直接归入村集体账户后,由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张榜公示,将分红到户资金直接打卡到户,促进新民风建设、扶智扶志、鼓励、勤劳致富。
怎样让贫困户长久受益?该区规定:2020年12月31日前脱贫攻坚期内,村集体将收益的90%分红到贫困户,10%留存,留存资金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安排使用;自2021年1月1日后,分红资金的20%作为村集体公积金留存,80%由村集体按照“一事一议”原则使用,主要用于贫困户巩固提升、村集体滚动发展、村级公共运行维护等。
“以前有些懒汉,通过新民风建设让他知道了羞耻,但奋进动力还是不足,资产收益扶贫的‘四分四不分’政策正好对新民风建设这一点作了补充,就像个鞭子,撵的他想懒都懒不成。”县河镇牛岭村60多岁的老村支书成国升感慨道。
“四分四不分”的资产收益分配方式不仅激活了各种要素,更激发了广大农村发展活力,改变了群众精神面貌和农村治理格局。撸起袖子加油干,沉下身子向前冲,资产收益扶贫的红利激发了贫困户战胜贫困的斗志和豪情,“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等现象逐渐扭转,“诚、孝、勤、俭、和”新民风蔚然成风,成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汉滨区78万农民群众昂首阔步迈向新时代的一个崭新标志。
“三项机制”强保障
产业规模化发展,已然成为汉滨区最美的风景。而如何突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改变过去扶贫资金“一年投、两年验、三年看不见”的问题,确保资金发挥效应,真正实现贫困户、贫困村、产业主体三方共赢?
具体实践中,汉滨区一方面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扶贫资金整合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每年村集体和贫困户享受固定分红,激活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资产担保、诚信评估、资产清算三项机制强化项目监管和资金监控,把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市场经营主体有机连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可控。
为确保资金安全和入股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该区还制定了《汉滨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引导资金实施办法》、《汉滨区产业脱贫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流程》、《汉滨区产业引导资金入股协议书》等规范性文件,要求按照“区级统筹、镇办实施、产权村有、企业(园区)使用、股权收益固定、贫困户分红受益”原则实施,对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每带动一户贫困户给予1万元产业引导资金投资。
“扶贫资金转为村集体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有能力、有扶贫意愿、能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效果好的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不仅解决了以往扶贫资金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更打破了‘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和精准程度,解决了空壳村无产业无资金的问题,实现了‘扶贫资金跟着贫困群众走、贫困群众跟着产业走’,最大限度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效益。”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说,这一模式还盘活了贫困村沉睡的土地、生态等资源,贫困户每年可从产业中获得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打工等收入,为“失能弱能”贫困户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资产性收益。
这一模式也让市场经营主体尝到了甜头。“扶贫资金投入产业虽然有风险,但前期投入资金压力大大减少,村民入股后成为股东,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等明显增强,真正把基地当作自家的来种,过去扎牢篱笆防村民‘顺手牵羊’的现象不存在了。”坝河镇寺姑山地生态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冯静说。
为放大资产收益扶贫示范效应,2016年,汉滨区将省上下达的6700万专项扶贫资金委托陕西省供销社以股份合作形式参股阳晨牧业、京康现代农业公司等企业集中使用,去年,京康现代农业公司将扶贫收益资金的70%分配给当年脱贫摘帽的127户贫困户,户均分红6000多元,30%分配给下年度摘帽的529户贫困户,户均分红620元。阳晨牧业帮扶的江北办186户贫困户共收到46.53万元的分红款,去年脱贫退出贫困户户均分红3913元,未脱贫户户均分红712.46元。
目前,在汉滨区,像牛蹄镇京康现代农业园区一样,全区共启动建设了瀛湖镇瀛天核桃、双龙镇汉水韵茶叶、建民办忠诚蔬菜、洪山镇健醇油茶、大河镇尚硒蔬菜等185个农业园区,其中省级园区10个、市级园区65个,已建成面积24.1万亩,累计完成土地流转25.3万亩,完成投资18亿元;2017年园区实现产值16.8亿元,利润4.7亿元,累计带动贫困户18950户、54095人实现了脱贫摘帽。园区真正成了投资兴业的“乐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追忆乡愁的“故园”,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一人入股,全家脱贫。有活干、有钱赚,有土地、有租金,有股份、有分红。”资产收益扶贫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户直起了腰杆、鼓足了精神。在资产收益扶贫带动下,百万汉滨人民的钱包更鼓了,腰杆更挺了,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