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石为径 杨雨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以“秦巴明珠党旗红、追赶超越当先锋”为载体,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六大提升”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中流砥柱,为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党建引领,激发脱贫攻坚“新动能”
市委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党委统筹、支部引领、群众主体、干部帮扶的有效机制,推动全市脱贫攻坚考核评估连续位居全省前列,贫困发生率从32.3%下降到17.7%,取得党建扶贫“双推进”良好成效。
全面落实“四个凡是”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党建,形成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工作格局。建立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机制,选调465名县科级优秀干部到市县镇脱贫攻坚指挥部任职,提拔重用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干部228名,召回撤换185 名不适应工作要求的第一书记。
整合帮扶干部队伍。统一选派1083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4235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整合“四支队伍”组建986支驻村工作队,实行镇党委领导下的工作队长负责制。大力实施帮扶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八个一百”远教扶贫工程,开展“学习《梁家河》,争做好支书”活动,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
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全市每个村都由支部牵头,制定村规民约,建立“一约四会”,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呈现出“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干劲足”的生动局面,激活了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创新“支部+X+贫困户”支部引领机制。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建强党支部、做大“X”、带动贫困户。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和纽带,深化“三变”改革,217个社区工厂、580个现代农业园区、192个扶贫龙头企业、86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个A级景区、1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集聚在红色党旗下,60余万贫困群众从中收益。“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先后在人民日报内参、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载,得到中省领导重要批示,荣获陕西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奖一等奖,抓党建促脱贫做法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会议上作书面交流。
统一规范,各领域基层党建“齐进步”
坚持全方位对标检视,下功夫规范提高,以农村、社区、机关、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国企、学校7个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为重要举措,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在农村,在全省率先完成1683个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现了“四升一降”选配目标。大力实施“双建双培”活动、“青苗工程”和“一村一名年轻干部”计划,招引6000余名外出能人回归,将5557名致富带头人选进村班子,储备1.2万余名后备干部。创建示范支部450个,持续整顿37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在城市,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建立了市、县(区)、街、社区四级纵向联动的领导体制和驻街(镇)社区单位横向共建的工作机制,构建起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在机关,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五规范”,深入开展党员“八带头”,举办机关“千名党务干部”大培训,党组织按期率达100%。“五规范”工作经验在全省机关党建理论研讨会上交流,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织评为“全国机关党组织‘两学一做’优秀案例”。在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7个县级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建引领·助力脱贫”主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4万多个,带动1.2万户贫困户增收;创新建立“拓展型”“特设型”党组织98个,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91.75%和89.9%。在国有企业,深入开展“强根铸魂国企兴”主题活动,出台市属国有企业党建责任制等系列制度,完成市属国企党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全市96个国企全部完成公司章程修订工作,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达到100%。推出“1+6”扶贫工作方案,组织国有企业联手中省企业和江苏、天津帮扶企业合力助推扶贫脱贫攻坚。在学校,将6所院校整合并入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及时调整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完成80个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制定《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部落实党组织书记、党员校长“一肩挑”,中小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
如今,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石泉县城关镇北街社区党总支、市中医医院儿科党支部、安康高新区高新中学党总支、陕西安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党委等一批全国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在各领域各行业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动全市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真抓严管,锻造绿色崛起“排头兵”
“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把建设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关键,持续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引导广大党员成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顶梁柱”和“排头兵”。
心正则身正,心明则行笃。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得到进一步强化,思想、作风、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出台了《严格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制度的指导意见》等12个制度性文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学习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由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全市党员干部“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四个意识”不断增强。
严格党员发展质量。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工作方针,坚持政治标准,严把发展党员关,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脱贫攻坚一线发展党员。5年来共发展党员9452名,其中女性3153名,占33.36%;少数民族党员76名,占0.8%;35岁以下党员6979,占73.8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党员2531名,占26.78%,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
创新党员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党员“承诺、践诺、积分、评议”制度,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广泛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14.7万余名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承诺,2.4万名机关党员帮扶6.3万户贫困户;深入开展“党员进社区、奉献双岗位”活动,全市共有2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创新建立流动党员“八个一”教育管理服务机制,5000名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吸引1000余名创业有成的人员反哺家乡。5665个党支部全部建立“网络党支部”,实行线下线上互联互动。“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创新做法得到了赵乐际、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坚持“七一”、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深化党组织、党员与困难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近五年来,市委先后下拨党费208万元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老干部19544人,表彰了154个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163名共产党员。
随着党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全市先后涌现出了陈分新、张明俊、赵明翠、李德现、刘传品、陈绪贤、郝宗刚、杨小翠、徐兴堂、禹康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树旗帜、立标杆,全市上下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提升保障,确保党建工作“后盾强”
创新完善基层党建责任机制。全面推行基层党建“三单管理”制度,逐级建立党组织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党务干部具体责任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抓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完善督查考评方式,坚持经常调研暗访、定期督查通报、半年考核点评、年度述职评议,更多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等方式真督实查。完善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把述职延伸到各级各部门党组(党委)。探索建立(手机+党支部)安康市基层党建精准指导平台,运用手机把全市5665个支部连在APP登录平台上,适时对基层党组织抓学习、抓活动、抓落实的动态把握、工作互动和信息共享,使手机依托互联网,成为指导督查基层党建工作的“千里眼”和“指挥棒”。该做法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729期上刊载。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坚持把真金白银投向基层、排忧解难关爱基层,按标准落实基层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村(社区)干部待遇,建立村级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为农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每个党支部每年安排5000元党建工作经费,为农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中的党员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预算教育经费。在全省率先为每名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办理赔付不低于4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让村党支部有钱办事、让村干部安心干事,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