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肖兵 通讯员 吕亨未) “当了三年七个月的门卫,被企业开除,到底该赔多少钱?”3月17日,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村民邹吉武和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的某食品企业,僵持不下。邹吉武以企业无故辞退为由索要高额赔偿金,“不给补偿,就不腾退门卫室。”企业认为邹吉武未履行好岗位职责,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矛盾一度演化为肢体冲突。
3月29日,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调解室内,一纸调解书消除了所有分歧,邹吉武高兴地从企业负责人手中接过8000元经济补偿金,双方握手言和。短短十二天里,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调解员们记不清做了多少工作、用了多少精力和智慧。
劳动争议纠纷的调解关系着民生、关系着稳定、关系着百姓切身利益,作为劳资纠纷多发的工业园区,如何保稳定、促和谐、惠民生?汉阴县给出的答案是,将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向园区企业延伸,构建起“区域性+多元化”联调新格局,通过工作前置抓预防、关口前移抓调解,将劳动争议化解在一线、消除在基层。
把调解室搬到群众身边,遇事知道找谁办、怎么办
如果在2016年以前,面对这样的劳资纠纷,邹吉武可能和不少劳动者一样“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找谁”,进而告状、上访。实际上,这种担忧也曾真实地发生。
2009年,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成立,作为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各项政策倾斜,资金不断涌入,园区企业也随之攀升。至2015年底,集中区入驻企业123户,从业人员达8231人,各类劳动纠纷问题日益凸显,单一的劳动仲裁调解组织远不能满足需求。
如何为入园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力就业脱贫?汉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该问题作为“321”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来研究。2016年9月,经过多次学习和调研,由汉阴县人社局牵头成立了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中心设在工业集中区内,配备独立调解室、流动仲裁庭和办公室,统筹各单位人才资源,组成了15人的工作团队,每周三集中办公,平日里有两名调解员常驻。
随着园区企业不断增加,仅仅依靠调解中心的力量显然不够。“邹吉武这个案子,我们有5个人参与,分头给企业和邹吉武的家人做工作,前后跑了十几天才调解成功。”汉阴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股股长、调解中心调解员杨帮贵说,遇到错综复杂的案件,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为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提高工作效率,该中心积极动员企业建立自己的调解委员会,构建了县仲裁院、园区调解中心、片区各企业调解委员会、企业调解信息员“四位一体、各自负责、全面监控”的调解组织网络。其中,调解中心负责整个园区内的劳动纠纷化解,各调解员分片包抓企业。在调解中心的指导下,用工5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建立企业调解委员会,负责企业内部的纠纷化解。“我们最终就是要实现矛盾不上交,纠纷化解在一线。”汉阴县人社局局长、调解中心主任刘康明说。
位于汉阴县城关镇的安康博元实业有限公司,拥有员工300多人,自建立调解委员会后,未出现一起上交的劳资纠纷。“公司调委会共7人,都是各部门的骨干,平日里时常找员工谈心,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开展大爱教育,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矛盾发生了,调解员用心用情调解,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该公司工会主席、调委会主任沈桂芝说。
9月29日,职工陈小琴突发疾病住进了西京医院,家属情绪激动地要求赔偿,在该企业调委会的事先介入和调解下,冲突及时化解。早在事情发生时,公司的两位调解员第一时间将陈小琴送进了医院,沈桂芝随后又安排调解员去医院看望她,并在全公司发动捐款。调解员多次和她的家属沟通,还主动带他们到人社部门咨询有关政策。在调解员一次次的关怀和劝解下,他们深受感动,很快达成和解。
多元调解+主动预警,借智借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劳动者与企业发生劳资纠纷,过去闹到最后,往往要走司法程序,有时候虽然案子结了,但结果往往与职工和企业老板的心理预期有很大差距,事情看似解决了,心结不一定能打开。” 汉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国才说,“我们这个调解组织重点在‘调’,最终追求的是案结、事了、人和。”
既遵守法律,还不失人情味,这对调解人员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为此,调解中心积极借助综治、工会、司法、法院、园区管委会、人社等各部门的智慧,实现中心单一化解向协同联动多元化解转变。如今,汉阴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总工会、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法律援助中心等都在调解中心设置了工作站,中心人员配备上也兼顾了各个专业领域。
日常工作中,人社部门负责牵头指导调解中心开展工作,司法部门主要提供法律援助,协调律师参与调解,县总工会负责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教育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园区管委会则侧重于加强对各企业经营秩序的规范和监督管理。在遇到复杂争议案件时,各部门就联合起来开展业务,必要时提前介入,促进矛盾化解。同时,推动仲裁机构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建立委托调解、调解协议审查等调裁衔接机制,大幅提升调解效率。
梁远兵是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人,去年7月在园区某工程公司干活时,左手不慎被砸,导致轻微骨折。由于项目层层转包,该公司推卸责任,拒不支付赔偿金。调解中心受理案件后,立即启动调解程序,将双方叫到一起,但双方心理预期差距过大,最终要求走法律程序。58岁的梁远兵不懂法,家境也不好,请不起律师。调解中心帮他申请法律援助,协调一名律师全程指导。
“律师帮他做了工伤认定,又去市上做了伤残等级鉴定,最后还协助他写了仲裁申请书。”杨帮贵说,整个案件跑下来,人社、司法、管委会等多个部门打开绿色通道,前后不到半年就把案子办了下来。“最后一次仲裁开庭是在我们调解室,面对各种证据材料,企业态度很快缓和下来,当天就支付了4万元赔偿金。”
在刘康明看来,调解不是目的,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尽可能减少劳资纠纷的发生才是百姓所盼。为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介入,该调解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矛盾排查机制,通过定期常态排查、敏感期重点排查和不定期专项排查、重大隐患联合排查,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防护网,每个企业都设置有矛盾排查“哨岗”,每月定期向调解中心反馈矛盾排查情况。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政策宣传栏、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常态化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诚信守法意识,引导劳资双方增进理解,将矛盾化解在平时。对于已经调解完成案件,调解中心还要定期回访联系,防止矛盾复发。
“以前哪有这么重视,都是问题出现了,再想办法去化解。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脑子里时刻绷着劳资关系这根弦,公司开大会、车间开早会都会讲,平时也知道摸排,发现苗头性问题事先就调解了。”汉阴县盛发魔芋制品有限公司调委会的调解员陈静说。
贴心服务、暖心调解,“汉阴样本”走向广阔天地
“真是找对了地方,这里的干部热情、友善,完全没把群众当外人,亲力亲为帮我跑手续、填资料,太让人感动了。”拿到赔偿款后,梁远兵时常念叨调解中心的好。从2016年以来,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越来越为人熟知的同时,也在不断收获百姓口碑。
调解中心 “区域性+多元化”联调模式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16年以来,国家人社部调解仲裁司、省人社厅调解仲裁处、市人社局和兄弟市县的领导先后前来参观调研,该调解中心被国家人社部列为全国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综合示范点。调解中心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微信公众号的大力推介,省人社厅也在全省发文推广。
在调解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全县10个镇、14个重点部门、43户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因为调解成效突出,安康博元实业有限公司被授予“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华晔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园区企业被授予“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汉阴县月河工业集中区荣获“陕西省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
成绩背后离不开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随着调解工作的持续深入,汉阴县人社局探索出了“1234”服务机制,该调解中心也因此被群众称之为“暖心调解室”。所谓“1”指的是创新推出一种名为“六字、四心”促调法,即强(强化基层基础)、熟(熟悉企业用工状况)、知(知晓劳动法规政策)、访(主动走访服务企业和劳动者)、推(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查(积极排查劳动纠纷隐患)和“四心”(热心帮助、耐心解释、诚心解困、公心调解)。“2”是推行争议双方自主选择调解员制度和首问负责制这两项制度。“3”是将调解工作向企业一线、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信息智能这三个方面延伸。“4”是强化“四跟进”服务,即跟进提供相应的劳动法律法规、跟进提醒劳动关系运行中的易发问题、跟进提示劳动规章制度亟需完善的环节、跟进提出疏导和化解纠纷的方法措施。
在这样精细服务理念的引领下,调解中心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该中心通过组织调解员集中培训、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接待法规政策咨询和指导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等手段,预防排查和调处91起劳动争议纠纷。近三年来,实现了园区企业发生劳动争议纠纷数和向县仲裁委提起仲裁申请数的“双下降”,90%以上的劳动争议纠纷就近得到及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