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波 耿薇 杨昌宽) “汉阴县‘镇园产业联盟’工作法理顺了贫困镇村、贫困户与现代农业企业合作的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扶贫产业健康、持续发展。”10月18日的北京,“汉阴经验”亮相全国县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农业大学李卓博士这样评价。
汉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广、程度深,产业困局难突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为此,汉阴县把产业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2017年底提出了“镇园产业联盟”助力脱贫攻坚。通过由政府搭建的各镇、村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园区企业产业对接平台,把村级合作组织带领的农户和贫困户与农业园区及农业企业联系起来,形成利益联接共同体。
贫困户:户户发展有方向
“今年以来,我积极响应村上合作社号召,种了1.3亩水果玉米,卖了1941元,明年我还要继续按照村上安排种玉米。”10月23日,汉阴县涧池镇马鞍桥村五组低保户俞真吉,谈到今年的收成时笑得合不拢嘴。
俞真吉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的,是村上的合作社。他家自今年借助“镇园产业联盟”平台,遵照村上合作社要求,积极投身水果玉米生产以来,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最近,他还给家里新添置了台净水器。
村级合作社不仅让贫困户知道了自己该去发展什么产业,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机会。
“如期脱贫,我满怀信心!”来自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一组的贫困群众赵喜翠,原来一直在西安务工。今年回来后,她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1200元,在村上的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80元,合作社还免费提供伙食。她说,相比在西安,在家门口务工更加便利。而村上像赵喜翠一样在家门口务工的有10余人。
俞真吉和赵喜翠的脱贫实践,只是汉阴县众多贫困群众受益“镇园产业联盟”的小小一幕。
汉阴县自搭建“镇园产业联盟”平台以来,所采取的“镇园联盟、村社承载、贫困户参与”的工作法,使镇村和全县各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了沟通渠道,实现了双方信息互联互通,也将贫困户牢牢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中,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既消除了贫困户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迷茫,又解决了园区、企业基地往哪里扩展、原料从哪里供给的问题。
“随着传统粗放式农业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各种新型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就业得薪金、订单生产得订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等多种方式增收,受益群众日益增多。”汉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宗山说,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发展产业基地8.12万亩,带动农户9327户,其中带动贫困户2359户8964人实现增收。
帮扶干部:个个干事有力量
汉阴县汉阳镇笔架村驻村“第一书记”闫泽华,原来在陕西陕煤黄陵矿业铁路运输公司任党群部部长、纪委副书记。
闫泽华来汉阴不到3个月,已经组织完成30亩羊肚菌大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上销售了价值43万元的木耳。目前,他正积极筹划如何盘活村上现有的500亩茶园,与客商积极对接洽谈。
10月25日,闫泽华欣喜地告诉笔者,自己能在村上迅速打开局面,带动村级产业落地,离不开县农业园区牵头搭建的“镇园产业联盟”平台,尤其是把农业园区各企业发展需求、镇村负责人和“第一书记”联系方式编制成的一本“蓝宝书”——汉阴县“镇园产业联盟”助推脱贫攻坚产业项目对接指南。“蓝宝书”让全县各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各贫困村信息一目了然,拿到书,就能很快将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三者进行无缝对接。
县委宣传部派驻进步村的“第一书记”丁涛和驻村队员李东,利用“镇园产业联盟”平台,针对村上特殊区位环境,协调村上不断壮大原来的天麻专业合作社和富硒莲藕合作社,协助对150亩拐枣园进行了补栽提升,以此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以来,该村提供各类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20户贫困户增收,平均每人增收1000元。
丁涛表示,自己先后在棉丰村和进步村当“第一书记”一年多了,也一直有想法,但不知道做些啥。通过“镇园产业联盟”这个平台,难题迎刃而解。
同丁涛一样,汉阴县涧池镇马鞍桥村驻村“第一书记”雷亮提起“镇园产业联盟”时也赞不绝口。雷亮说:“借助‘镇园产业联盟’平台,马鞍桥村成立了汉阴县鑫瑞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22户贫困户共同受益,半年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最多可达5000余元。”
“以前号召农户发展产业,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现在,政府通过‘镇园产业联盟’平台,在龙头企业和村级合作组织的积极参与下,实行订单式生产和合资经营,各村产业发展有了方向,贫困户再也不用担心农作物的销售问题,大大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汉阴县蒲溪镇、平梁镇分管产业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卿文和徐家俊一致认为。
园区+企业:双双都在“加速跑”
“成了!双河口镇的负责人正等我去签订2000亩的拐枣种植基地。”10月23日中午,汉阴县颐品庄园现代农业园区经理冯立奎高兴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记者看得出,这激动的心情背后,既有事情落地的欣喜,也有一路走来的艰辛。
三年前,冯立奎成立了安康市颐品庄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拼搏了很久,付出了很多,几年过去了,周边的拐枣、甜杆种植面积一直上不去,每年都要花高价到外地购买。
“以前,想扩大生产规模,群众不太相信自己。现在,通过‘镇园产业联盟’这个平台,已经迅速同全县8个镇签订了拐枣、甜杆购销协议。园区建成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利税6000万元以上,且直接提供120个就业岗位,带动参与甜杆、拐枣种植200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冯立奎说。
而位于汉阴县小街富硒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汉阴县小仓农林有限公司,今年4月才开始计划加工甜玉米,因为有了“镇园产业联盟”这个平台,实现了迅速投产,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一年。
走进汉阴县新鑫现代农业园区,笔者看到一片繁忙景象——园区企业高效运转,机器加工大米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据了解,贫困户通过与该园区合作,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方式的1.5倍以上。
在汉阴县汉阳镇,镇上创新实施“镇园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分别与企业就羊肚菌、箱蜂养殖等产业达成种植协议,由公司提供种苗、现场技术培训,并设置保底价回收产品。按照“一项主导产业、一个牵头人、发展不低于50亩、带动不少于10户贫困户”的要求,该镇成立了15个村社一体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增收共赢。目前,全镇纳入联盟的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55家,入社农户3172户,受益贫困户892户,带动群众就近务工1700余人,实现增收670余万元。
为了做实“镇园产业联盟”,汉阴县制定了《汉阴县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汉阴县产业脱贫扶持奖励办法》《汉阴县2018年星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奖补办法》《汉阴县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一手做大做强园区企业抓市场,一手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抓生产,为“镇园产业联盟”行稳致远注入源头活水。
“镇园产业联盟为企业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了陕果集团、晶康公司等企业前来开展产业扶贫合作项目,截至2018年9月底,已有70多家园区企业与全县110个村建立了产业联盟,对接发展产业基地80139亩。成立专业合作社378个,家庭农场701户,带动贫困户2359户8964人实现增收,预计增收760余万元。”该县农业园区服务中心主任王亮说。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产业发展思路,对于扶贫工作的推进极为重要。镇园产业联盟激活了‘订单式农业’‘园区+合作社+农户’‘互联网+农业’等多种模式,使园区企业与农户、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把贫困户嵌入到了产业扶贫的链条中,也同时促进了贫困农户收入、能力和动力的‘三提升’,推动了现代农业园区要素、成本、资金的‘三整合’,实现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规模、效益的‘三改进’。”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