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伟 汪金波)12月7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室外气温已经降到零度左右,可汉滨区茨沟镇红岩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香菇大棚里,却是暖意融融。天麻麻亮,就有工人陆续走进大棚开始忙碌:香菇采摘、分拣、装箱、上车发往安康城区及周边市县……
“目前香菇基地已流转土地300余亩,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大棚360个,培育香菇菌棒80万个,预计年前能采摘10万斤香菇,纯收入30多万元,可带动在园区务工的400余户贫困户人均增收5000元至8000元。到明年年底,就可以使他们全部脱贫出列。”基地负责人邓金龙介绍。
红岩村的变化,是汉滨区立足实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区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信心和热情,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2018年,全区顺利实现11个贫困村出列,11308户42851人脱贫退出。
细谋划找差距 压实责任抓落实
贫困人口多、量大、面广、程度深,是汉滨区不得不面对的实情。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如何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形势逼人。
审时度势,谋定后动。汉滨区委、区政府从远从深谋划,从高从严要求,从紧从实推进。“我们始终把‘落实’作为第一大事,补短板、扬优势、创特色,把‘精准’贯穿全过程。”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多次这样强调。近年来,该区始终把“精准”二字贯穿于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因人因地制定脱贫攻坚计划,实行“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真正把有限的资源、有力的措施精准投向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为全面压实帮扶责任,区上建立了“区委常委包抓片区、区级领导包联镇办、区直部门包抓到村、党员干部包帮到户、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体系和分片联动推进机制。45名区级领导分别包抓28个镇办、45个深度贫困村,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
区上还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将脱贫攻坚赋分提高到20分。出台了脱贫攻坚工作督查检查、成效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实施细则》,对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实行动态管理,调整召回工作不力的第一书记9人。建立了村干部薪酬与脱贫工作成效挂钩制度,严格奖惩,倒逼任务落实。对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的47个单位予以表彰,对15名直接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的党政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对脱贫攻坚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干部进行约谈。制定印发了《汉滨区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围绕“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力、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不规范、工作开展不扎实、考核监督不严格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以案促改”工作。
从年初的春季攻势到年底的大走访回头看,汉滨区共组织万名市区镇村干部,对所有贫困群众全覆盖走访,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问计于民、问难于民、问需于民,把情况掌握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难题解决在一线,真正帮贫困户分忧。
抓重点补短板 干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区长范传斌这样强调。脱贫攻坚,必须精准发力、定向施策。近年来,汉滨区围绕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生态扶贫等“八个一批”部署,紧紧抓住关键所在,全力攻坚拔寨,以重点突破之功收获全局推动之效。
产业扶贫“改穷业”。采取“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方式,实施经营主体带动、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的“村有四式、户有八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按照一般贫困村户均1万元、深度贫困村户均2万元的标准,折股到村、量化到户,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2018年异地置业扶贫为45个深度贫困村的贫困群众兑现分红资金402万元。实施“十百千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航母型园区培育工程、三产融合示范工程,全区农业园区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专业合作社1717个、家庭农场147家。建设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实现了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突出“畜牧、魔芋、茶叶、核桃、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食用菌、黄花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产业带动贫困户26552户87640人,户均产业增收5400余元。
易地搬迁“挪穷窝”。为有效解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问题,汉滨区坚持“工厂围着社区建、岗位跟着群众走、就业围绕扶贫转”的思路,通过吸引外地企业投资建厂、扶持本土企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多种方式,在新社区建设厂房或车间,对入驻企业减免厂房租金和水电费,给予技能培训补贴和产业奖补等政策,鼓励企业扎根当地生产经营,促进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目前,已建成社区工厂38个,提供就业岗位2700余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547人。
危房改造“换穷貌”。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引进轻钢装配式建筑设计,有效应对深度贫困山区建房存在的施工安全、材料运输、成本控制等难题,同时将危房改造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建设配套生活设施,美化房屋周边环境,使群众安居乐业。全年共完成危改房屋3519户,1169户脱贫危改户已全部达标入住。
志智双扶“斩穷根”。坚持扶智与扶志结合,全面推行“一约、四会、一榜”制度,加强扶贫指导、典型引路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本领,累计开展道德评议活动1537场次,评选表彰了自强标兵、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等各类典型,231个贫困村均建立了“扶贫超市”,探索实施了积分制管理,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陋习,推动脱贫工作由“输血”转变为“造血”,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涌现出中省市区级道德模范和好人500余人次,先进集体320余个,树立了自强自立、崇德向善的标杆模范。
抓统筹聚合力 构筑脱贫攻坚大格局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困难群众如期脱贫目标。为此,汉滨区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安康日报社驻流水镇学坊垭社区工作队在为村里寄宿制小学捐赠100套桌凳基础上,今年8月,在报社的协助下,投资400万元的学坊垭毛绒玩具厂正式投产运营;区委宣传部派驻张滩镇东沟村工作队,立足村情,多方协调资金50余万元为群众修桥铺路;区政府办驻双龙镇双龙社区和青山村工作队联系爱心企业连续两年为社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募得助学金8.8万元;区委老干局派驻县河镇大垛村工作队协调资金51.9万元建设的村党支部活动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一年来,汉滨区共协调中省市区218个单位包抓231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由区级以上帮扶部门派驻,形成帮扶合力。抢抓苏陕协作帮扶机遇,全年交流干部8人,实施项目39个,引进了毛绒玩具、万亩药材种植基地等项目,落实项目资金5110万元,带动7383名贫困人口增收,劳务输出贫困人口1825人。
强化社会帮扶。构建了“3+X”责任帮扶体系,与陕西建工集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引进了陕建PC构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贫困人口增收,帮助提升该区教育、医疗水平。积极主动与参与帮扶汉滨脱贫攻坚的陕西建工集团、市发投集团、市扶贫开发公司、市公交公司4家国有企业沟通衔接,合作实施项目8个,投入资金3347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742人。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300家企业结对帮扶231个贫困村。
目前,在汉滨区,帮扶全覆盖成为一种常态。“三级联动组织扶,基层党建引领扶,党员干部结对扶,帮扶单位常驻扶,社会力量参与扶”,汉滨积极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合作社、基地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帮扶组织体系,扶贫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在汉滨区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随着一股股扶贫力量的整合,一个个扶贫项目开工建设,一笔笔扶贫资金不断注入,一批批惠农政策落实落地,一项项富民产业的发展,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基层组织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正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和敢创敢干敢争先的“汉滨精神”,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干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交出一份漂亮的“汉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