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云 吴昌勇
对于“追赶超越、绿色崛起”进程中的安康而言,每一个年份都是一场触及社会方方面面敏感神经的大考。民生为本发展理念和绿色崛起发展定位,犹如鸟之双翼,振翅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质量发展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之间,不断刷新安康发展的颜值,也在不断抬升安康经济社会发展广度和高度。
岁末年首,我们再次分享发展的兴奋和喜悦:安康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进入“千亿俱乐部”是一喜,还有多项国家层面给予肯定的改革创新成果。同时,全市人民对新发展理念下的新安康门户区这一标高性战略给以热切的期待和欢呼,新年开门,安康春意来得早。
安康今天的发展,正在呈现“创新、创优、创业”的系统性连续工作格局,它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最有说服力的背书,是这一姿态实践与理念的有力延伸,是安康的格局和实力,也是外界认识安康、理解安康的关键经验所在。
“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脱贫振兴
3年前的2016年,汉滨区牛蹄镇政府和京康公司因借势农村土地资源流转进行产业振兴乡村实践探索,当年双双获得褒奖。先是京康公司在土坪村组建的茶叶合作社荣获“2016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后者是牛蹄镇政府在全区当年考核中获得一等奖。
两项荣誉都和中国农村“三变”改革巨大内涵相关。很快,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三变”改革成为唤醒农村沉睡资源的一缕春风,让大量撂荒的土地再次恢复生机活力,大量有智有资的劳动力回到熟悉的土地继续经营农村,大量企业带着技术、资金和项目与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等进行利益联结。
国家层面的“三变”是春雷,激发安康涌集已久的“积雨云”,春风化雨,滋润大地。我市将“三变”改革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一个决定性“抓手”,抓试点推进、抓深化、抓突破、抓落实,以全面铺开的态势,打开了乡村产业兴农的大幕。到目前,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有序展开,硕果累累,“村村都有合作社”正在成为现实。
在岚皋,县上坚持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因成效显著,被国家确定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试点县。
在平利,作为国家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试点任务全面完成,2018年新增发放两权抵押贷款7676万元,居全省8个试点县区之首,累计贷款2.85亿元。县上通过深化试点成果,把扶贫再贷款与“两权”抵押相结合,探索出“货币政策工具+两权+产业扶贫+贫困户”模式。
在镇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乡村转型抓产业的金点子、金招牌,也成为工商资本有信心前去联姻联合的红线。去年底,实现了全县“村村都有合作社”,合作社对贫困人口全覆盖,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全集约,产业兴起,人气旺盛,使得2018年率先在全市整县脱贫摘帽的镇坪,成色足够,底气十足,
到目前,全市1751个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1212个村完成成员身份界定,界定经济组织成员126.09万人,933个村完成股份量化,其中成立集体经济组织685个。8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对接撬动资金6982万元,带动贫困户7.7万户,分红138.7万元。
一大批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手握红色《股权证》,从合作社喜领入股分红,在家门口,在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上务工,挣得一份不错的收入。农村专业合作社顺势接驳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农村新经济从希望到现实正在有机跨越,资源围着产业转,产业围着市场转,农户围着合作社抱团发展,这条链条长、可持续、特色鲜明的安康乡村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全市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步伐自信而坚定。
“三长”共治:保护生态,永续发展
“99分!”这是省河长办于2018年12月对全省全面建立湖长制工作检查验收后的安康得分,排名位列全省第一。
“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喝在嘴里,甜在心上,真切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水源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是2018年7月2日,市政府办公室收到来自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的一封感谢信中的感人字句。这封感谢信成为《安康日报》头版消息,在安康人民心中激起的涟漪同样温暖绵长。
一方面是首都人民“用好每一滴珍贵的南来之水”的感激,一方面是安康探索推进的“河长(湖长)+警长+X”四级责任体系实现全覆盖的不断深化,全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责任体系并延伸到村级,以此确保河湖生态稳定向好,水质持续改善。
这是一个高规格的护水方阵,总河长总湖长及汉江安康段河长均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全市11条主要支流市级河长和瀛湖市级湖长由市级领导担任,河湖总警长和汉江安康段(瀛湖)警长由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担任。全市共明确河长3382名、湖长234名,河道警长965名、湖泊警长188名,其中市级河长湖长16名。
“三长”治水,是安康对“河长制”的地方化、实体化,它让责任和权力对等,让所有水域均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清清流淌,与其说护的是安康的江河清流,不如说护的是国家生态保护战略和南水北上的巨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安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是生态,最大的希望是生态,最大的发展也是生态。坚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就是要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环境相和谐、自然与社会同进步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速领跑全省、发展质量快速跟进、生态经济预期立标西北,这就是安康的决心和信心,更是安康的主观能动力。
“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生态是安康发展生命线。”“没有了优良的生态,安康或者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些安康人民的朴素认识,是实践真知,也是对安康未来的绿色预期。这种来自全体人民的共识之力,正是安康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最强生命力。
为“把汉江打造成全国最美河流,把瀛湖打造成全国最美湖泊”,也为了天蓝水绿,近年来安康先后关停300多家污染企业,涉及产值300多个亿;为了稳定保护汉江水质,安康清理取缔瀛湖网箱3.15万口,完成瀛湖77平方公里的水面上137艘游船的绿色改制,对14条河流25个重点断面实行24小时监测。这,既是政府的责任发力,更是广大群众理解支持之力。
坚持管水、治水、兴水,治河、护河、养河并举,安康“三长治河”机制被评为“全国2017基层治水十大经验”。河湖环境和健康生态得到休养生息,带来全市城市水环境长期排名全省第—,汉江干流和瀛湖水质长期为优,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与碧水相伴的是,2015年以来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分别为287天、301天、316天,呈逐年增加趋势,保持与持续成为安康“蓝天保卫战”的常态和本质性格局。
“三治”融合:管理创新,社会进步
“吉远兵脱贫了,吉远兵搬进新房了,吉远兵产业发展起来了……”从2016年年底开始,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的吉远兵一家,年年生活都有新气象。寨河社区支部副书记陈和莉欣慰地告诉记者,“他的思想转变太大了,今年一家四口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不成问题。”这是2018年吉远兵家的景象,他的变化也成为社区新旧对比的一个生动实例。
吉远兵的改变始于社区的一场道德评议。左邻右舍既讲道理“掏心窝子”,也言明利害语气尖刻,当昔日那个“酒癫子”从“破罐子破摔”的生活状态中被“喊”醒,“我要脱贫,我要活出个人样子来。”这个年过半百的硬汉子铁下心来发展生产,养牛养猪兴烤烟,重拾生活的信心。
吉远兵脱贫后不久的2017年年初,市委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着力打造“党建+新民风”社会治理模式,着力增强全市人民对新民风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动遵循,为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良民风保障。
吉远兵脱贫一年后的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作为旬阳乃至我市“道德评议”发源地的金寨镇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镇党委书记任景海参加大会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任景海之所以能走上领奖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以新民风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以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1+3”乡村治理体系,重塑乡风文明,铸就乡村振兴之魂。这一具有广泛的借鉴推广意义的社会治理创新,很快在全市开大花,结大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新模式,进一步赋能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安康的“道德评议”和新民风建设上接天线,视野和力道更加强劲。
把安康建设成为陕南首善之地、全省民风高地,这是安康的新追求。我市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主要载体,坚持破立并举、疏堵结合,让“诚孝俭勤和”成为滋养文明乡风的清流。
如今,新民风沐浴人心,温润乡村和城市社区,社会风气向善向好的趋势明显;全市诚信体系建设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公众安全感保持全省第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三园”同建:打造高地,畅通要素
国、省高新产业园区、县区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安康的“三园同建”,融通一二三产业,让产业链条从田间地头延伸到车间,让市场从消费伸向供给,过去三产独立的系统被打通,这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层面的重大实践,让安康的良性发展有了自己的新常态。
进入新时代,在安康工业发展进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尤为瞩目。
2013年10月10日,市委出台《关于发展“飞地经济”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区域统筹协调,不断优化发展布局,创新区域生态功能管理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向月河川道集聚,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015年3月23日,安康市正式拿到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16个“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之一,安康有9个县被列入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91.9%的国土面积不能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开发。而2013年布局的月河川道工业集中区,正是那个10%区域可以集中要素高强度建设区段,从容对接国家战略,没有走弯路,这为工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复安康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此担负起创新驱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惠及秦巴地区的历史重任;在秦巴山区,唯此一家,“秦巴明珠”花落安康。
2018年9月29日,安康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决定:着眼“百年大计、安康大事”,规划建设新安康门户区。依据规划,规划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将陆续建成新安康“三个经济”的主要承载区、核心发展区和创新引领区。
经历了“石头经济”、“ 木头经济”、“ 劳务经济”之后,市上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掠夺资源的发展道路不可取,也走不远,必须转型发展具有生态底色的循环经济。全省“三个经济”,安康要领“门户经济”之秀,这是市场思维的升级,也是产业转型增强的升级。
无疑,我市“飞地经济”坚持以生态流向引领兼顾经济流向,把园区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为国家生态功能区如何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方案,开启了生态发展新模式,发展“飞地经济”的创新做法得到李克强同志批示。
打破传统行政区划资源分割,全市一盘棋下活大盘大势,“飞”出来的不仅是园区,更是生态功能区的生产力布局、区域要素统筹优化配置的新机制、新天地。
在过去一年,飞地经济园区新增落户企业16户,投资15.6亿元,成为安康新型工业高地、就业创业平台、对外交流窗口、改革创新标杆;安康国家高新区在157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晋升至第69位,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成为安康新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县域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厂房42.2万平方米,新增投资千万元入园企业61户,石泉古偃等7个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纳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新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6家、新建园区241个,认定市级园区67个,其中循环农业类25个,培育航母型园区20个、一二三产融合园区10个,新增建设面积14.3万亩,新增投资36.6亿元。汉滨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平利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启动。
“三项”机制:鼓励干事,激发创业
2018年7月9日,石泉县首批47名被退回和“下”的干部集中学习教育培训在县委党校开班。
石泉的以“回炉锻造”治理党员干部作风“慵懒散”,亮剑“行政不作为”,在我市并非首例。其初衷就是借得真火炼真金,这“三昧真火”就是“三项机制”。
早在石泉“回炉锻造”开班前两个月,岚皋县充分运用“三项机制”,针对“庸、懒、散”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问政”,直指干部心虚点、脸红处和发展难的社会热点焦点。
为让“三项机制”这项宽严相济的制度安排切实发挥作用,我市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容错纠错与从严管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制度周延与操作简便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实践应用,推动制度落地生根,切实让“励”字发力、以“励”激发动力,让“ 容”字开道、以“容”消除顾虑,让“ 下”字生威、以“下”倒逼作为,有效发挥了“三项机制”制度效力。
镇坪县探索推行干部“实绩档案”、创新落实“三项机制”被省委组织部评为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奖;汉滨区科级领导干部积分管理考核制度被新华社《内部参考》刊登;石泉县《建立“敢抓敢管”机制,破解干部为官不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三项机制”的实践运用,成为“保优争先”的不竭动力,引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干事创业上来,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也让安康交出全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三连优”这样的现象级事件,有了回望的视野,也催生了以“敢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敢挑重担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深刻时代内涵的“安康创优精神”,并在全社会广泛讴歌、弘扬和践行。
全市实施“三项机制”以来,仅去年,运用“三项机制”鼓励激励641人、容错纠错52人、能上能下130人。这些数据传递给全市干部队伍严管厚爱的切身之感,传递给社会各界激励干事创业的政治决心,这一精神和责任领域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带给追赶超越的安康的精神力量,巨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