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妙鸿 张世虎 雷文钰 通讯员 宋玉凤
见到来人,王大柱赶忙热情地打招呼,他面带微笑,声如洪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除了“藏”留的弹片使得腿脚不灵便外,完全看不出他已有92岁的高龄。回忆起峥嵘岁月,老人充满感慨:“很多战友再也回不来了,我已经很幸运了。腿上的弹片,是我过往的见证,也是我最珍贵的勋章。”
15岁入伍,从卫生员做起
1929年,王大柱出生在湖北省随州市的一个贫苦农家,兄妹四个排行老三,哥哥在两岁时患病因缺医少药离世,母亲在妹妹出生时难产撒手人寰。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大柱母亲的离去,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家中光景自然是一日不如一日,但是王大柱的父亲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将妹妹托人照顾后,竭尽全力辛勤地劳作,维持一家人生计。
1944年,正巧当地招兵,王大柱的父亲便鼓励他去参军。虽然他知道,在战争年代当兵稍不留神就可能丧命,但在部队上总能有口饭吃,还能保家卫国。
就这样,王大柱顺利进入伍,这一年,他刚满15岁。之后,他先后在新四军第五师任卫生员、通讯员、警卫员,194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淮海战役中受伤,子弹还留在体内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已经升任副排长的王大柱与连队162名战友一起赶赴前线。“我们是主力步兵,上去不到半小时,敌人的炮火就猛烈向我军投来,只见天上的飞机投炸弹就像雨点一样。那场战役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我们连只有6个活下来的。”
在淮海战役中,王大柱的左腿中弹,他被抬下战场后休养了一个月后又继续南下参战,至今还有弹片留在体内。“我是从无数先烈的鲜血中爬出来的,当时只有一个信念——解放旧中国,建立新中国。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很多同志把死神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当一颗炸弹飞来时,每一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扑倒在另一个人身上,用自己的躯体去保护战友的生命。”王大柱回忆当时情景情绪激动。
谈起当年参战为何如此骁勇,王大柱说:“我军军爱民,民拥军,老百姓非常支持。饿了,老百姓送吃的到前线,伤了,老百姓帮忙抬。而敌军都是用绳子拴着拉到战场的,士气不高,所以,他们节节败退。”
淮海战役后,王大柱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解放上海、解放西南等重要战役。战争结束后,组织培养送王大柱去第七步兵军校学习。
辗转祖国南北,参建多条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柱转业成了一名铁路工人,先后参加了阳安线(阳平关至安康)、京承线(北京至承德)、石太线(石家庄至太原)、成昆线(成都至昆明)等铁路修建。期间,常常应邀到一些单位宣讲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从来不敢粗糙地对待生活和工作,稍有懈怠,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英灵,就会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在工作中,王大柱都是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我只有认真工作,为祖国建设竭尽全力,才能慰藉九泉之下的战友。”
(左三为王大柱)
因工作努力用心,王大柱得到了同志和领导的认可,逐渐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从铁路工程局再到后来西安铁路局安康分局,王大柱一直兢兢业业奋战在工作岗位,直到退休。
王大柱不仅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而且还时常教育子女说:“我们的祖国从贫穷走向强大,就是因为我们党的伟大,光明磊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令王大柱欣慰的是,他的4个子女有3个是共产党员。
而今,已有73年党龄、离休近30年的王大柱,仍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时还到学校讲革命传统故事,在车站为旅客送水,做志愿服务工作。在汶川地震期间,还主动捐款,千方百计做些有益社会的事情。
“能有今天的一切,确实来之不易。我这个老铁路人,衷心地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祝愿我们的铁路越来越好。”王大柱饱含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