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妙鸿 通讯员 刘明 熊涛
四月的安康,山花烂漫,五彩缤纷。迎着春光,信步于恒口月亮湾的月河岸边,偶见村民立于河中,手持铁锹,有节奏地将水中砂石铲到长条形木床中……原始的淘金画面,以久违的方式再次呈现。
淘金,是安康人记忆深处的乡愁,流淌千年而不衰。
安康盛产麸金,即今天所说的沙金,而汉江沙金富集地段则主要在安康汉江北岸支流阶地,《唐书地理志》云:“金州汉阴郡,汉阴月川水有金。”“西城汉水有金”。《续陕西通志》云:“汉水入境至出境长六百里,沿岸多沙金,居民用木床、竹篓淘取”。又云:“月河堡俱产沙金”。厚重历史,记载着安康长达千年的淘金记忆。
“春秋第一相”管仲说:“金起于江汉”,从那时起,安康的先民们就在汉江及其支流河中以简单的木床和浪金盆等方法淘金,并以赋税的形式源源不断地上贡给朝廷,为王公大臣们制作礼器及生活饰品。因月河沙金蕴藏量居全国之首,西魏废帝元钦便为安康取名“金州”,隋时又改金州为“西城郡,置金川县”,也与金有关,唐初又改西城郡为金州,此后,五代、宋、元、明,一直沿用此称。唐代,安康一带尤其是恒口月河一带的沙金采淘到了鼎盛时期,并以其质美色艳,成为朝廷贡品。《元和郡县志》载:“金州贡麸金”,即是佐证,从这里可以看出,安康采金进贡朝廷,已是很多朝代里安康地方官府的使命之一。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安康的黄金产量近千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代末,群众采金从未间断。
安康延续千年的淘金风貌,是一个村庄的记忆,是一座城市的乡愁,更是历代仁人志士的牵挂。《唐书·地理志》载“金州汉阴部,汉阴月川水有金”。“西城汉水有金”;唐朝诗人方干《路入金州江中作》诗称:“掉寻椒岸萦回去,数里时逢一两家。知是人来贡金处,江边牧竖亦披沙”;五代薛昭蕴《浣溪沙》词:“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明汤显祖《牡丹亭·谒遇》:“由来宝色无真假,只在淘金的会拣沙。”沙汀《淘金记》二:“淘金一开始,他就奔走着,张罗着,希望自己是个厂主,或者同别人合伙。”从历史的光辉中,我们看到了勤劳智慧人民的善良和浪漫,看到了“淘金者”的无畏精神和拼搏激情。
安康采金不仅有水中采沙金,还有挖山开洞采山金的。1989年,安康地区文物普查队在石泉县前池乡发现汉代淘金遗址。同时,在汉江北岸还发现有众多金洞遗迹,如原安康花园乡胡家湾金洞、七里沟金洞、长岭金洞、丰阳寺金洞等等,而且还留下了许多与古代淘金有关的地名,如安康城区金川村、金银巷及江家店的金船、恒口的金潭、月亮坝的金兔湾等,充分反映出安康古代采金的盛况。
源源不断的沙金生产,给安康的黄金手工制作带来繁荣,据史料载,清代中叶安康城龚聚生的金银饰品制作堪称一绝,后有韦松如、沈运昌、朱德福等相继开业,仅金银巷的铺号达19家,安康城区成为金银匠的聚集之地,成为安康的一段手工业佳话。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康又掀起新一轮淘金狂潮。20世纪60年代末,经国家地质部门勘探,安康境内黄金储存量15吨,主要分布在恒口月河川道一带。1984年,中国黄金公司开始在恒口境内筹建恒口金矿,设计投资1671万元,年采矿砂量243万立方米,年产金12846两。恒口金矿矿床位于铁岭关与长枪岭的峡谷之间,长约25公里,宽1至9公里。月河谷底平缓,为沙金的沉积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含金沙砾层连续稳定,呈水平状、带状分布,是中国已开发中的最大沙金矿床之一。矿层顶部为砂质粘土、粉沙层,不含金或含金很少,矿层底板为上新统的半胶结、半风化沙砾层或沙质土层,是主要含金层。
除了月河川道,上至石泉下至白河的汉江,也开始了大规模淘金。据安康摄影家任黎华在其纪实摄影作品《安康淘金》中讲述:20世纪80年代,石泉县率先在本地区以民间投资为主探寻和开采汉江流域的金沙资源,长期在贫瘠的土地上过着朝不保夕日子的人们,对突如其来的财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农民放下了田地的农活,老师放下了教鞭,就连一些单位的办公室也是人去楼空,凑钱入股到县城外边的汉江河里淘金,山坡上河道旁到处是金床、帐篷,夜晚灯火辉煌,甚至有人雇来推土机通宵作业,整条汉江河谷机器隆隆,尘土飞扬,蔚为壮观。
财富是淘出来的,21世纪初,在河道沙金资源逐渐枯竭之时,人们开始在良田翻土取沙淘金,一时间,月河川道的良田形成大大小小的沙堆。
随着时间的流逝,淘金这种疯狂掠夺资源的方式已成为过去,渐渐被淡忘。然而,勤劳善良的安康人民见证了“淘金者”的一段繁荣兴衰的历史,见证了安康人民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