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关军 马艳 王琦 镇坪,陕西南端边际边关县。其面积、人口、经济实力都不是她的优势。偏远,却生态优;人少,居住集中;发展不足,则有后发空间。镇坪最好的优势就是她那赋存优良的“绿”——留住绿并发扬光大,镇坪就有了超出常态的优劣。地“绿”做的美丽,把“美丽”做优、做实、做靓,就是镇坪人的“一门心思”。
谋定:做足区域之优
平心而论,就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而言,镇坪县后发优势不可估量,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
位于陕西最南端的镇坪县,是我市最小的一个边远县。地处长江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接续地区,介于陕、渝、鄂、湘南北经济走廊及西安至三峡、张家界、神农架黄金旅游大道区间,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城口县毗邻,西北与本省平利县连界,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一脚踏三省”之称。同时也是一个绿色资源大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南北植物交汇,名贵稀有树种多,其中珙桐被称为250万年前的活化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征。
结合县域实情,该县围绕市委关于民生为本、循环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安康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的历史机遇,集全民之智,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之优势,确立“生态立县”之路, 以“自然生态原始美、人文生态环境美、经济发展富裕美、保障健全幸福美、文明有序和谐美”为目标定位,全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谋定而后动,规划需先行。为此,该县制定出台《美丽镇坪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美丽镇坪建设2014-2016三年行动计划》等创建指导性文件,实施顶层设计以避免基层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一、目标不明、思路不清、定位不准等问题,以此统领生态村、宜居村、绿色幸福村、文明村等各类创建工作。
在《美丽镇坪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中,该县明确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以常务副县长等为副组长的美丽镇坪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美丽镇坪建设工作。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生态人居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发展工程、公共服务配套工程、文明素质培育工程“五大工程”。在《美丽镇坪建设2014-2016三年行动计划》中,该县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和生态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到2014年底,完成“美丽镇坪”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县城及文彩新区总体规划、县域副中心曾家镇、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完成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扶贫、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镇村环卫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环保等专项规划;完成14个特色中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到2015年底完成全县48个村庄的规划编制达到60%,到2016年底完成全县所有村庄规划及景观规划的编制。做到尊重村落形态规律,产业、村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相辅相成,全力保持乡村的农耕之美、田园之美、自然之美、传统之美,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
夯实:资金建设责任主体
实现美丽乡村的梦想,最现实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该县推行整合项目引导、部门资金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农民自主投入“四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模式,在全县唱响了一曲建设大合唱。
财政项目资金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最主要的来源。那么如何用好这些项目资金,并将这些有限的项目资金发挥到极致?根据美丽镇坪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按照精品村200万元,重点村150万元,特色村100万元,由县财政局筹措到位。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在各镇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账,设立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经检查验收合格的,分年度严格兑现奖补。采取“6+X”的办法,捆绑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和资源,统筹整合支农政策和循环发展战略、陕南避灾扶贫搬迁、生态环境整治等项目,使各类财政支农政策集中向美丽镇坪建设倾斜。从2011年至2014年,该县捆绑使用避灾移民搬迁项目,累计兑现到户补助资金11738.2万元,累计建设集中安置点35个,续建安置点7个,搬迁安置3800户11102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中:地灾户815户、洪灾户446户、特困危居户462户、五保户152户。集中安置2830户、分散安置470户。今年计划新建安置点2个、续建安置点10个,计划搬迁安置群众600户1920人。截至目前,12个安置社区均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设,使农村五保孤寡等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同时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等各部门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资金每年不低于1千万。农户在“政府补一点、打工挣一点、自己筹一点”建设美丽新家园,不仅解决了建设美丽乡村“钱”的问题,也充分发挥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至今,全县5.04万农业人口中,农民每年自发投入到建设中的资金不少于1亿元。
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村”,重点在“农民”。美丽乡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究竟该如何做到依靠农民,且激发农民积极性?该县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给予农民充分自主权、选择权、决策权,引导农民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30个,辐射带动农民2.59万人,为美好乡村提供产业支撑。并为了让农民转变观念,该县通过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卫生自己干。”在曾家镇琉璃村,为走出环境卫生“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怪圈,该村通过“三分建、七分管”,建立完善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成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负责督促村级环境卫生管理、垃圾收集转运及填埋等工作,整治村容村貌,使 “脏、乱、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其他各村也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解决脏乱差等,并确保公共设施能够长期得到维护。
塑造:融文化与活力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家园的图景,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
而美丽乡村一定是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之村,是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是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是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保障坚实的幸福之村,是创新创造、管理民主、体制优越的活力之村。安居乐业之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显得颇为重要。该县秉承“文化引领发展”的理念,以文化凝人心、聚人气,努力塑造出一个个融文化气息的美丽活力乡村。
该县先后开展了“最美镇坪人”、“最美镇坪”摄影大赛、“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自导自演的文化节目下乡、热闹的“五句子歌”和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品汇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等,用这种“活课堂”,使群众耳濡目染,将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使全县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乡情民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是重头戏。由此,该县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公益行动,组织志愿者走进乡村,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志愿者在行动”、“小手拉大手、红领巾在行动”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拒绝白色污染万人签名”等活动。组织各艺术协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文艺汇演10场次、义务送戏下乡演出20余场次,让老百姓在看、听、演的过程中,了解国家方针政策,体会镇坪大发展,感受文化大魅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共建成乡镇文化站9个、文化娱乐小广场64个,村文化活动室73个、农家书屋78个,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