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有效缓解家长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与公平的重要举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课后服务不断走向“全覆盖”“常态化”与“高质量”,但仍然存在课程开设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教师教育教学压力大且日常管理负担重、学校课后服务管理保障不足等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迫切需要从课后服务的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下功夫。
关注需求端,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需求。课后服务不只是满足家长的托管需要,更是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裕和丰富的学习机会,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所以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家长的教育期待至关重要。一要开展需求调查。学校可以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关注什么、想学什么,了解家长对于课后服务时间、配餐、接送等管理事宜的要求。学校可以基于调查结果,对课后服务的课程设置、日常管理作出更为科学的安排,真正的察民意、暖人心。二要按需提供适切课程。对不同类型、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多样化的菜单式课程。一方面,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更为有效的补习辅导,能够跟得上、有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能够有拓展、有突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课后服务,形成自己的专属课程表。
盘活供给侧,赋能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力。只有学校切实提供丰富的课程,才能真正落实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所以供给侧的突破是根本也是难点。一要充分利用激励措施激活学校教师资源。教育、财政、人事、发改等部门需制定课时补贴标准,并将教师在课后服务方面的贡献与教育教学的创新纳入教师的绩效评价与职称评定。二要广泛吸纳校外专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聘用高校教师、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员、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等社会专业人员,切实拓宽课后服务的渠道。三要规范引入校外培训机构。在充分挖潜的前提下,学校资源仍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引进优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但需形成相应的准入、退出与评估制度。比如,北京市针对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需求旺盛且要求较高、学校师资难以满足的问题,提出用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解决,在集团和学区内促进较长周期的跨校课后服务,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借用信息平台,打通课后服务供求两方。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是深入使用选课等功能,及时调整课程供给。通过学生选择的课后服务类型、热门课程、覆盖率、参与率等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和家长需求。二是增加管理功能,切实减轻各方负担。如增加缴费等功能,让家长和教师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三是夯实公开公示功能。对每项课后服务的任课教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说明,让学生和家长更理性地选课;对课后服务白名单机构等涉及学生家长重大关切的事项做到及时公开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