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省日均(工作日,下同)新登记市场主体3654户,日均新登记企业981户,与去年底相比,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净增33.47万户,市场主体增长势头良好,新产业新动能增势强劲,支撑力持续趋强。
一、市场主体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一)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69.07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6.18%。其中,新登记企业18.55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32%;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0.10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19%;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165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4%。
截至2021年9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475.64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05%,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在全国排第12位。其中,全省实有企业120.80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08%;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347.36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95%;全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49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07%。
(二)支柱产业领域企业数量扩张明显。前三季度,我省能源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领域合计新登记企业5.79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8.26%,是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平均增幅(26.18%)的2.23倍;占全省新登记企业总量的31.19%,比上年同期水平高7.67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9月底,我省六大支柱产业领域实有企业19.01万户,占全省实有企业总量的15.73%,较上年同期上升4.53个百分点。
(三)新产业新动能持续增强。前三季度,我省新产业新动能领域新登记企业5.73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1.33%,新产业新动能领域新登记企业占全省新登记企业数量的30.9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77个百分点,新产业新动能已成为企业增长的“主动力”。从细分领域看,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登记企业数量翻倍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为:航天195.65%、新材料186.49%、新能源汽车119.34%;人工智能、新能源、芯片、信息技术、增材制造新登记企业同比增幅超过40%,远高于全省新登记企业平均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为:人工智能78.59%、新能源71.30%、芯片58.02%、信息技术50.64%、增材制造50.37%、集成电路45.82%、大数据41.66%。截至2021年9月底,新产业新动能领域实有企业占全省实有企业数量的15.2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8个百分点,贡献持续增强。
(四)千人拥有市场主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截至到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20.22户,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39户,全国排名第8位、西部排名第1位,分市(区)来看,西安、铜川等市千人拥有市场主体量较大,西安市为183.65户,铜川市为167.24户,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市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安康、汉中、西安、渭南市场主体登记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安康市、汉中市、西安市、渭南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幅均高于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平均增幅(26.18%)。其中,安康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69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7.20%,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汉中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93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1.80%;西安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0.53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3.16%;渭南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16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65%。榆林市(12.33%)、延安市(11.29%)、商洛市(7.04%)、咸阳市(4.10%)、宝鸡市(3.67%)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幅均低于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平均增幅;韩城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幅为负。
(六)个体工商户退出数量较多,增幅较大。前三季度,全省共退出(注销、吊销)市场主体39.65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83%。其中,企业退出7.21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10%;个体工商户退出32.10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82%;农民专业合作社退出3370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84%。从市场主体类型来看,退出的个体工商户数量较多,增幅较大。从行业分类来看,退出市场主体数量前三名的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退出23.60万户,占全省总量的近六成,住宿和餐饮业退出4.84万户,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退出2.85万户;退出市场主体增幅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69.43%、教育同比增长58.14%、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同比增长46.94%。
二、市场主体发展呈现的新问题
(一)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个体工商户比重较高。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347.36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95%,实有个体工商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73.03%。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4个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占比较高,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行业内个体工商户的比重分别为94.83%、87.92%、85.52%、80.28%,其余行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区域看,安康、汉中、商洛等7个市的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数量的比重较高,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比重依次分别为:安康78.74%、汉中77.91%、商洛75.93%、铜川75.07%、咸阳74.98%、渭南73.50%、西安73.09%。
(二)养老健康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前三季度,我省养老、医疗、健康等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6121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5.97%,虽然增幅较大,但是仅占到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0.89%,不到1%。其中养老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194户、医疗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1306户、健康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4621户。截至2021年9月底,我省养老、医疗、健康等产业实有市场主体2.3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0.47%,占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的0.48%,整体规模较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32%,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4.79个百分点,我省老龄化程度正在逐渐加深,而养老健康产业发展非常滞后,与老龄化程度严重不匹配。
三、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的建议
(一)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已经正式发布,明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作出统一规定,进一步优化登记流程,压缩登记环节,精简申请材料,提升登记便利化程度,降低制度性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并对登记材料繁杂、“注销难”、虚假登记等突出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全面学习贯彻《条例》精神,加强相关配套细则的制定和实施,实行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提升“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服务平台”使用效率,推动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企业开办要素电子化、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倾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大力扶持“个转企”“小升规”,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大力扶持“个转企”“小升规”。加强发展改革、税务、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合作,形成分工协作工作机制,推进建立“个转企”“小升规”培育库,强化政策协同,积极引导转企、升规。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区域,攻坚推进“个转企”。聚焦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加快推进“个转企”;积极引导安康、汉中、商洛、铜川、咸阳、渭南、西安精准施策,推进“个转企”。三是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大企业和优势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投资创立更多中小微企业,推进大企业由单一的生产制造商向生产服务综合提供商转变。发挥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的主体作用,向中小微企业开放资源、开放场景、开放应用、开放创新需求,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提高中小微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多维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发展动力。一是推进组织创新。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引入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 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研发、创新、协作和产业化等项目,激发发展活力。二是推进营销创新。支持企业构建PC端、手机移动端、移动电子屏、纸面媒体等多终端结合、跨屏统合的“全终端智能化营销渠道”,协助企业构建线上产销一体化平台来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对接,鼓励企业推出电商直播、会员直播、门店直播、朋友圈推广、网红带货新线上销售形式和在线情景式消费体验模式激发消费活力。三是推进业态创新。借助5G、VR/AR、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
(四)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大培育发展适老产业。一是积极发展老年设施业,包括养老中心、康复中心、健身中心、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载体性产业;二是积极发展老年产品制造业,包括老年服务机器人、老年电子设备、老年玩具、老年服装、老年化妆品等产业;三是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家政服务、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旅游服务、老年市场服务等产业。
原标题:我省市场主体稳步增长,支撑力持续趋强——前三季度市场主体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