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王琛 汪银春)深秋时节,白河县大山村村主任阮兵在心里暗暗算了一笔账,村里建起39个标准鸡舍,汉旺养鸡厂将承担鸡苗、技术、饲料,每次每户入鸡苗3000只,3个月后该鸡厂又以4元每只回收,贫困户年收入可达4万元,甩掉贫困村的帽子指日可待了。今年,白河像大山村这样可以脱掉贫困户帽子的有8500人。
在贫困村,尤其是重点贫困村,帮扶部门、驻村人员会同镇、村干部,逐户摸底调查,详细掌握贫困户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住房情况、文化程度、种养情况、年收入、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脱贫时限。
中厂镇顺利村位于县城供水水源地,走高山养殖之路,因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被“一票否决”;发展黄姜、烤烟产业群众抵触情绪极大。该县住建、卫生、安监等帮扶部门跑遍沟沟岔岔,多次召开论证会,最终决定先发展黄洋芋60余亩,使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快速增收;又对境内50余亩老茶园进行规划改造,并帮30户贫困户发展新茶园。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的生计,更为其谋划出长远的致富之路。
兴坪村位于后高山,村民文化水平低,致富技能差,为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在活力,扶贫部门因地制宜,出资15万元成立了养羊合作社,合作社免费提供羔羊,村民养10只以上,政府还补助1000元。
在白河广大领导和干部眼里,扶贫项目和政策紧紧抓住“谁去扶贫”、“扶谁的贫”和“怎么扶贫”等关键环节,让扶贫工作更“精准”,为困难群众点燃脱贫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