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叫陈玉新,其实并不老,今年四十岁,要说制茶的手艺可算得上是老师傅了。
1989年,陈玉新还在上高中,当时的歌风乡还没有专业茶厂,县科技局在歌风办茶厂,培训一批专业的制茶工人,他当时就报了名,成为歌风茶厂的第一批工人,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一芽一叶的老式歌风春燕学起,陈玉新的制茶手艺也日渐娴熟。茶厂于是给他提供设备,让他以家庭生产的形式把成品卖给茶厂。
陈玉新做的茶口感绵软、香味醇厚、苦涩适中,加之他憨厚的为人吸引了远近的人上门求购。日子红火起来了,没有自己的品牌不是长久之计,陈玉新萌发了必须做自己品牌的想法。
他一直坚持着自己做茶的理想,期间被聘为民办教师,他白天为学生上课,晚上回家做茶,有时候熬不住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双手都烫伤了。
老陈的坚持,事业渐渐有了起色,2007年他鸟枪换炮,机制生产线安装投产,2011年注册玉新牌家园茶,2013年流转500亩土地建标准化茶园,2014年产值达400多万元,玉新牌家园茶在2014年第八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种茶期间,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现场指导,从茶苗种植、修剪定型,到深耕锄草、茶园管护,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丝不苟,为茶叶丰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谈起这些,老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家园茶也逐渐被更多的认可,老陈终于有了一丝欣慰。但他依然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他说我的顾客面向社会大众,都是回头客互相介绍,信誉是我做茶的生命。无论是茶园管理、茶叶采摘、鲜叶收购评级、制作过程、成品包装,他都一一亲自过问,用心制好每一叶茶。在厂里,他依然保持着机制茶和手工茶并重,亲自铁锅杀青、去杂、揉捻烘干,老陈介绍说,手工茶虽然没有机制的茶成色好看,但喝起来味长,清香怡人,回味甘甜,是机制茶无法比拟的。
在宋家镇双喜村、安乐村,遍地的茶园,也吸引了游人争相观赏,好山好水出好茶。民间流转,歌风春燕曾为贡茶。该地海拔适中,山高水清,雨水充足,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为优质茶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老陈的成功,也带动了周围人发家致富。
方从凤,一个淳朴的农家妇女,从2007年开始,就在老陈厂里做工人,如今也是技艺娴熟的老师傅了,一年制茶就几个月的时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家里还喂着牲畜,日子有模有样的。
胡家云,今年春茶采摘以来就没舍得歇过,最多一天采了六斤多,挣了三百多元。
张瑾是陕南移民搬迁从山上搬下来的住户,山上20来亩的土地荒了,种庄稼忙不过来还亏本,去年和丈夫一合计全部发展成了茶园,“每年施肥、修剪,茶叶采了卖到茶厂里,一亩地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比种庄稼强多了。”
如今,在陈玉新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茶、采茶、做茶,老陈就想着把厂子再扩大一点,把茶真正做成一种产业,去年他投资300多万元,正在建设现代化的标准茶庄,他计划着在里面办一个家园茶展厅、茶文化陈列室,并逐步打造成一个集茶旅结合的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
采访过程中,老陈的手机忙乎急了,他说这都是外地客商打来的电话,他现在不光要做实体市场,还要把电子商务做起来,这不网店才做起来,电话就忙个不停,同行的人调侃说,老陈也玩起了高科技,他笑着说:“不玩高科技,就是文盲了。”逗得大家大笑起来。
从茶厂出来,茶园里莺歌人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映衬着老陈茶产业的红红火火,也反映着茶业这一富民强县的产业在白河正蓬勃发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