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琛 王继波)“我现在就是栗园人”,年过半百的赵宏斌一句话,拉近了他与栗园百姓的距离,作为交运局下派的“第一书记”,他实实在在地为村里办事,把自己融入农村,融入到群众中。
要想富,先修“路”
到村后的第一次班子会上,在村委班子的激烈讨论中,交通干部出身的赵宏斌深切感受到了栗园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后经过多次会议讨论,“村两委”一致决定将村里发展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两年来,赵宏斌奔跑于各个部门,协调建设项目和落实项目资金。通过争取项目扶持,为栗园村架设便民桥2座,硬化通组公路4.7公里,拓宽通组公路3公里,旧房改造31户,改厕改圈28个,场院硬化2500平方米;协调县财政局安装路灯12盏;协调县水利局解决人畜饮水水窖1口,铺设水管2600米。
如今的栗园村道路硬化了、便民桥通了、居住环境更美了,村民对变了样儿的栗园赞誉不绝,对这个第一书记而自豪。
栗园村的“聚宝盆”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多年来,栗园村村民都是靠天吃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入只有几百元。要彻底改变贫穷面貌,就必须替老百姓找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赵宏斌多次和村干部开会讨论,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县上“八个一批”脱贫攻坚总思路,最后确立了栗园村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经济发展路子。
但是,如何改变村民多年来的经营模式,赵宏斌为此想了不少办法。在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样既能解决管理问题,又能让来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在具体操作上,赵宏斌串门入户,挨个对村里的党员干部、产业大户做工作,让他们牵头成立养鸡、养羊、养猪等专业合作社,并主动承包农户土地,种上了烤烟和核桃,经过一年的示范,农户看到了效益,积极性自然就来了。这期间,赵宏斌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从办理合作社手续,协调农户流转土地,聘请养殖、种植技术人员指导,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到现在,栗园村家家户户养上了鸡、喂上了猪和羊,成片的烤烟和成林的核桃,正如一个个“聚宝盆”,不竭的为村民带来着财富。
“拧成一股绳”
走访调研中,赵宏斌发现村班子建设有待提高,部分村干部的政策理论素养不高,对党的政策理解不透彻,一些惠农政策讲不透、说不明,群众听得稀里糊涂,摸不清门道。党员干部自身的带富能力不强,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底子摸清,赵宏斌确定了抓核心建队伍,转思想换观念,寻求破谋发展的工作思路。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利用党员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定期活动日等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在关乎村上的发展和群众利益问题上,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与人民群众“架起连心桥”
“第一书记”是代表党到“第一线”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赵宏斌没有忘记对困难群众和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
村里的白光耀老人,儿子早年因煤矿塌方遇难,儿媳妇留下正上初中的孙子改嫁他乡,老人衣食无着,孙子也面临着失学的困境。赵宏斌在走访时得知这个情况,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将老人送到敬老院颐养天年,正在上学的孙子也和交通局干部建立起助学帮扶关系,资助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今年8月份,白光耀老人离开人世,临终前,老人拉着村干部的手说:“我这辈子值了,唯一留下的孙子有赵书记和交通局这样的好领导照顾,我也放心了”。
赵宏斌用他的真情帮扶赢得了栗园村百姓的信任,树立起了“第一书记”的亲民形象。每到春节前夕,他都会协调组织县交通系统党员干部深入包建村贫困户家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两年来,共慰问贫困户118户,发放慰问金10000余元、大米300公斤、面粉300公斤、食用油150公斤。2015年秋季开学前,组织干部职工为9名贫困留守儿童,送去价值1600余元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等。2016年秋季开学前,积极协调白河县汉源公司为贫困大学生陈地和赞助学费2000元,组织交通系统干部职工为其募捐4300元学费。
这一件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 “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