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肖兵 通讯员 肖长燕 申崇锋)这是一场特殊的革命。
从2016年3月起,新一轮的“改厕改圈”活动先后在白河县的4个贫困村启动,过去农村沿袭上千年的旱厕和猪圈被干净卫生、科学生态的农业废弃物生物降解厕所和有益菌预拌型发酵床猪圈替代,污水横流、苍蝇肆虐、臭气熏天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这场大刀阔斧的“厕所革命”,有力地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补齐了影响白河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为农村环境治理寻找突破口
“厕所革命”并非新词。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场“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厕所。今年11月27日,习近平再次提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
早在2012年,白河就启动了农村改厕改圈活动,该县双创办累计投入1800万元,对集镇、小区及农村院落的1700余座旱厕进行拆除,修建了224座三类以上的水冲式公厕。同时修建了8座大三(四)格化粪池,铺设2200余米排污管道,解决了8个村、800余户村民的生活排污问题。
虽然做了一系列工作,但受地势和气候条件限制,传统的水冲式厕所在缺水和严寒季节用不了,虽然建有三格化粪池,无人定期清理,雨水一多,粪尿肆意横流。猪圈也一样,农村家家户户养猪,猪圈大多建在家门口,气味难闻不说,许多粪污直排到河道,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
能否利用科技手段让农村厕所既环保又实用?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中,白河县双创办主任涂智坤和杨凌台农土壤改良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程鹏熟识,谈到新式改厕改圈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同时聘请台湾绿盈生技公司教授黄敏郎担任技术顾问。2016年6月,试验在中厂镇马安村推开,养殖大户李青华被确定为实验对象,一个100平方米的湿式有益菌预拌型发酵床猪圈和30平方米的农业废弃物生物降解厕所先后建成投用。
“我们的初衷是为农村环境治理寻找突破口,保护好白河的绿水蓝天。”涂智坤介绍,这种新式厕所和猪圈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将农村的落叶、藤蔓、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粉碎,再拌上生物菌,作为垫料填充到厕所和猪圈,最终将发酵好的肥料还田,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粪尿接触发酵料会被快速分解,达到无臭、无味、环保的效果。发酵料填充到猪圈能营造适合猪生长的温度,猪生长速度快、不易生病、猪肉品质高。这种模式还有效利用了农村大量过剩、无法处理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涂智坤说。
到年底,李青华发现该模式带来的效益非常明显,猪的产量明显提升,厕所、猪圈的环境好了,不仅闻不到臭味,夏天连蚊虫都很少见。看到成效后,今年年初,该县双创办将卡子镇陈庄村、冷水镇兴隆村、西营镇高桥村定为改厕改圈试点村,正式启动这场“厕所革命”。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厕所革命”启动后,各试点村就成了该县双创办卫生组组长王松林的办公点,“天天往返县城和村庄之间,一辆车天天跑,几乎没停过”。尽管一心扑在工作上,但一开始推进起来“真没那么容易”。
37岁的陈德意是杨凌台农土壤改良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聘请的技术监理,在正式加入改厕队伍之前,他曾有过犹豫。“我当时就告诉他,我们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因为我全程参与试验,知道这个是科学的,干成后是利于农村发展的,它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这件事情本身。”王松林说。
工作推进初期,有些群众不理解、不接受,觉得厕所、猪圈是自家事,“外人”不该管,更多群众处于观望态度。为此,县双创办多次组织召开院落会,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搞动员。施工没有现成的图纸,他们自己摸索设计。
按照标准,厕所和猪圈的发酵床垫料厚度在1米左右,垫料下沉了要随时加料。全县四个试点村同时改造,所需农业废弃物的量很大。前期为了让群众看到效果,县双创办带领团队满山跑,四处收集油菜秆、玉米秆、红薯藤等农业废弃物40余吨,将发酵菌拌好后,免费为群众送上门。
“过去那都不叫厕所,农村人嘛,多年来养成了习惯,在屋后搭个棚子,挖个坑,垫两块石头,能解手就行。气味大不说,一到下雨天,直接下不去脚。如今的厕所大气美观,干净卫生,没有一点臭味。”在卡子镇陈庄村二组,村民张远军指着屋对面新落成的厕所说。这座8户人家共用的‘联户型’厕占地80平方米,属于二期项目。在看到一期成效后,群众的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如张远军一样的农户主动要求“改厕改圈”。
“二期我们设定了门槛,和老百姓签协议,必须自备农业废弃物。”王松林说,他们将这个模式打造出来,让群众看到效益后,最终要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在陈德意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生物菌每公斤100元,一公斤生物菌可以拌一吨料,而这一吨料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一年,成本并不高。”
今年,县双创办仅在陈庄村就投入120万,改造猪圈38个、厕所27个。全县所有试点村加起来,共建成环保型户厕70座、公厕10座,建成小型养猪场2座、农户猪圈40座。
探索仍在持续深入。在陈庄村6组,9户人家共用的新型猪圈再过一个月就能投用。这个名为陈家湾的院落,在致富能人陈永春的带领下,正在施工改造,即将以“民俗村”的面貌示人。县双创办考虑到这里的人居环境,将院落所有猪圈全部拆除,重新选址,集中修建了一个湿式有益菌预拌型发酵床猪圈。除了将居住区与养殖区分开,还对猪圈进行了改良。“四周砌上一米高的墙,再竖上一米高的钢架,加上顶棚和卷帘,夏天卷起来保持通风,周围再栽上一排大树,既美观又遮阳,很好的解决了猪圈夏日温度过高的问题。”王松林说。
老百姓的暖心福利
在卡子镇陈庄村采访,公路沿线的厕所和猪圈整齐划一,清一色的白墙黛瓦,在树木的掩映下,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52岁的柯紫云在陈庄村生活了几十年,新房建起后,她在马路对面建了个猪圈和厕所。“那是个普通的旱厕,处在路边,上下的行人都去用,三两头就得清理,一到夏天,蛆虫到处爬。猪圈又脏又臭,蚊虫满天飞,隔着马路都很刺鼻。”柯紫云说。
今年年初,白河县双创办在做动员时,她第一个响应,成了首批改造对象。“这些垫料经过发酵,冬季温度有30来度,猪睡在里面很暖和,没生过病。猪仔买来只有70多斤,半年时间长到300多斤了。厕所虽然离家很近,但没有臭味,夏天连苍蝇都不见了。”柯紫云高兴地说。
仅在短期内感受到干净卫生还不够。在卡子镇的药树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蔬菜基地,记者看到施过有机肥的蔬菜比其他菜苗更加肥硕鲜嫩,长势喜人。该公司董事长韩吉祥是卡子镇的茶叶种植大户,近年来流转土地1000多亩全部建成了茶园,同时还经营着一家餐馆。
今年,为了让顾客吃上有机蔬菜和纯天然的猪肉,他向县双创办申请修建了一座80多平方米的小型养猪场,没想到这个决定竟为他带来那么大收获。“过去茶园一年要用2600吨菜籽饼肥,这一项开销就是30多万。农户自产有机肥的肥效更好,将来如果全部改用这种肥料,一年至少能省下10万块钱。”韩吉祥说,目前仅靠自家养猪场生产的有机肥远远不够,明年他还计划将陈庄村几十户的有机肥都买过来。
农家肥不仅能还田,还有可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这也打消了记者一开始的疑虑——群众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而在另一边,白河县双创办也在思考整个产业链构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会引入市场机制,在各村庄选点设立拌料厂,由公司统一收集农业废弃物,统一加工,将发酵料分给农户,最后再付费回收。循环链条搭建起来后,整个模式就是可持续的了。”涂智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