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商曼 刘静
冬季的早晨,凉意刺骨。天刚亮,柯尊志骑上摩托车,五分钟便来到社区后山上,动作娴熟地打开鸡笼大门,撒下玉米粒,稍后将鸡群赶出鸡笼。
今年33岁的柯尊志是白河县卡子镇陈庄社区村民,原来住在山上,交通不便,父母多病,家庭经济条件差,初中毕业便外出务工。2013年父亲患病去世,母亲年老体弱,孩子年幼,所有重担都落在了柯尊志的肩上。2014年,柯尊志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虽然现在党的政策好,但作为男子汉,我感觉很羞愧。”自被识别为贫困户那一刻起,柯尊志便立下了脱贫志。早年在外闯荡的经历告诉他,外出务工不是长久之计,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根本之策。
回乡后的柯尊志没有闲着,除了干一些农活补贴家用外,他到处寻找增收门路。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柯尊志有了散养土鸡的想法。说干就干,他用务工的积蓄开起了机顺养殖场,购进第一批鸡仔,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鸡仔的存活率不高,造成了2万元的经济损失。
柯尊志没有就此气馁,凭着一股闯劲儿,他开始苦心钻研养鸡技巧。参加村里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学,与邻乡的产业大户交流探讨,并都用笔记本详细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几十只到几百只再到几千只,柯尊志成功了,自2016年以来每年收入达到5万元。
2017年,借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东风,柯尊志一家搬到了社区。新家宽敞明亮,沙发、电视、电饭锅等基本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柯尊志时常担心的下雨天漏水问题也不再出现。
“搬迁后的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以前住在山上,孩子上学不方便,看病也不方便。现在好了,学校、卫生室就在家门口,社区里还有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家里下水道或者电路哪儿出了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住在这里很舒适!”柯尊志开心地说。
搬到社区后的柯尊志没有丢掉原来的养鸡产业,反而看到了新希望。“回山上的路也通了,骑上摩托回去不到五分钟,现在每年养鸡都在5000只以上,多的时候一万多只,也不愁销路,社区的小学、幼儿园,还有村里的民俗院落,常年在我这里购买土鸡!”现在,柯尊志一说到养鸡就信心满满。
搬到社区后,妻子马倩倩也没有闲着。友利电子厂就开在家门口,为了照顾孩子上学,马倩倩将电子产品拿回家加工。“除了接送孩子、做家务,空闲时间就在家做电子线圈,工厂离得近,加工完了随时可以拿去换新产品,每天能挣五六十元。住在这里很舒心,一家人都高兴!”谈及现在的生活,马倩倩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宽敞明亮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马路,郁郁葱葱的绿植,贴心周到的服务……在党的政策帮扶下,柯尊志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