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昊 张彬
今年即将结束,在贫困户李善根看来,今年的收获用三句话总结:一是喂了26头猪,二是烤了1000斤小甑子酒,三是种的20亩土地没有一分撂荒。
今年49岁的李善根家住汉滨区双龙镇马家河安置点。李善根和46岁的妻子张克凤有一儿一女,女儿去年出嫁,儿子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上学。
2018年,李善根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交了1万元,2019年搬到了双龙镇马家河安置点,住在五楼,100平方米的房子被收拾得干净整洁。
喂猪?烤酒?在哪里呢?李善根似乎看出了笔者的疑虑,笑眯眯地说:“住是住在这里的,可生计还在山上。”
李善根带路,笔者一行盘山而上,透过车窗,远处山上层层积雪映入眼帘。约摸过二十来分钟,依稀闻到了阵阵酒香。
“到了,这个地方是双龙社区二十组,小地名叫‘龙王沟’,我原来就住在这里,房屋腾退后,我又租了几间生产用房,专门喂猪、烤酒、种地。”顺着李善根的话音,笔者放眼望去,土坯房一面墙上挂满了玉米串儿。院坝坎上,两口锅中间夹着一方圆桶,冒着热气,房前屋后被积雪笼罩,三五只土鸡从田地上跑过,留下串串爪印。
张克凤看见来人,连忙把客人迎进屋里,顺手提起火炉旁的铁壶,动作娴熟地一边泡茶,一边说:“这是我们自己做的手工茶,都尝尝。”
“第几甑子了?”李善根问。
“第四甑子了。”张克凤答。
“一甑子能出20来斤酒,这一天下来就能烤100斤左右,这秆秆酒一斤能卖12元……”李善根给妻子张克凤端了把椅子,待张克凤坐定后,端起茶杯,拉开话匣子。
李善根的父亲早在2003年就去世了。那个时候,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老母亲年事已高,作为这个家顶梁柱的李善根和张克凤没有选择外出务工,在村里凭借土地维持生计,种了差不多10亩地。但还是入不敷出,每年即使把几百斤酒、十几斤干茶全卖了,依然杯水车薪。
因家里缺少劳力,缺少资金,2014年,李善根一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李善根申请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修建猪圈,开始发展养猪产业。并在干部们的指导下,调整了土地的产业结构,种茶叶、甜秆、油菜、土豆等作物共20余亩。2019年,李善根、张克凤夫妻又扩建了猪圈,扩大了养猪规模,养了26头猪。
李善根擅长烤酒,最近两年,每年都能烤1000多斤成品酒,销售也在800斤左右。
搬入安置点后,为了李善根方便发展产业,脱贫攻坚工作队帮助他在老家租了几间生产用房,专门进行养猪、烤酒、种地。“今年,烤酒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出栏的十几头猪,收入在5万元左右……”李善根说着说着脸上笑开了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