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亚君 余迟
进入腊月,陕南农村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腊肉来迎接春节,招待客人,何连朝也不例外。不过,他家今年熏制的腊肉特别多。何连朝估算了一下,这个冬天,他陆续杀了14头猪,熏制了1000多斤腊肉,卖了一部分鲜肉,总共卖了7万多块钱。
走进何连朝家,迈过堂屋右侧两个高高的门槛,就能看见地上烧得正旺的火塘,上方悬挂着好几排黄亮亮的腊肉。何连朝说,这两年猪肉紧俏,只要听说他这里杀猪了,附近的乡亲还有以前的老顾客都赶来买猪肉。因为信任他,猪肉腌制好留个记号后,就放在他这里熏。现在,放在何连朝家熏制的猪肉还有六七百斤。
1977年出生的何连朝,家住汉滨区县河镇白垭村,这是县河镇比较偏远的一个村,距离安康城区近40公里,开车得1个多小时。何连朝儿时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大山,因为从小学习好,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他一直上到了高中毕业,这对当时大山深处的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1995年,何连朝高中毕业,听说湖南湘潭的武校招生,只上一年就可以分配工作。身体素质不错的何连朝到武校学了一年散打,结果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去当保安,何连朝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干了没多久就辞职回到了家乡。恰好村里正在宣传征兵,何连朝抱着试试的态度去报了名。
1997年底,通过体检筛查,何连朝如愿去了云南当兵。在部队的3年时光,他过得很快乐,也跟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这段经历,赋予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部队3年,我年年都拿军事比武第一名,战友们都叫我‘飞毛腿’。”聊起在部队的往事,何连朝的话才逐渐多了起来。
2000年,何连朝从部队退役后,先后在广州、东莞等地务工,后来听说煤矿工资高,就去了渭南一处煤矿务工。结果,2013年,一次井下作业时发生了意外,当时由于老板失联,医药费无人支付,病未痊愈,何连朝就出了院,最终成了肢体二级残疾。刚出院没多久,妻子离婚出走,将8岁的孩子留给了他。
“受伤后治疗的第一个月,下半身没有任何知觉,想着后半辈子都要躺着过,都有了想死的冲动。要不是想到年幼的孩子和老母亲,真的活不下去了。”那是何连朝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日子,回忆起往事,他眼泛泪光。后来,在母亲还有哥嫂的照顾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恢复,何连朝扶着墙勉强可以走路了,但是留下了大小便失禁的后遗症,需要长期穿成人纸尿裤生活。
为了看病,何连朝陆续花了不少钱。2014年,他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还不到45岁,何连朝却显得有些沧桑,生活的磨难不仅让他加速衰老,也让这个昔日的阳光青年变得有些沉默寡言。得知何连朝的境况,昔日的战友都纷纷组团到他家看望,还时常打电话关心他、鼓励他。
2016年,汉滨区委组织部派驻白垭村第一书记刘守斌成了何连朝的帮扶干部,为了帮助他增收脱贫,刘守斌帮他办理了5万元扶贫贷款,修了猪圈、鸡圈。还经常上门看望他,鼓励他好好发展产业。“刚开始养了6头猪,但是因为没经验,没多久就死了2头。”说起刚开始发展养殖产业的艰辛,何连朝百感交集。
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和养殖经验,对市场认识不够,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和波折。何连朝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加上业余时间的自学,逐渐摸索出一套养猪方法。最终,凭着不服输的干劲,他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成了村里养猪的“土专家”,还被评为了村上的脱贫标兵。
为了把猪养好,何连朝日夜与猪为伴、以猪舍为家,还专门种了5亩红薯、5亩南瓜和3亩白菜作为猪的饲料。除此之外,他养了1头牛,养了800多只鸡,现在卖得还剩下200多只,在房前屋后种了10亩茶和一些其他蔬菜。除了每个月去一次医院外,其他时间何连朝基本都在家里养猪、养鸡,忙个不停。2019年,他如期还了5万元扶贫贷款,也顺利脱贫。但他仍然没有放松,准备把养猪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何连朝这个人很能吃苦,特别勤劳。”这是白垭村干部群众对何连朝的一致评价。而在何连朝看来,是好兄弟、好战友、好干部、好邻里,给了他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