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善刚 记者 王拥
从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60996户20299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如期实现整区摘帽,五年鏖战、五年攻坚,完成了全省4.3%、全市25.5%的脱贫任务……
这组数字,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信号: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百万汉滨人民以时代的担当、艰辛的苦战,见证了区域山乡巨变、创造了农村安居标杆、补齐了民生保障短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各方攻坚力量,如期兑现“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军令状,用工作实绩,绘就了秦巴大地一幅生动的脱贫画卷;用实际行动,同全国人民一道昂首迈入小康社会!
强化政治担当 协力协同筑好“四梁八柱”
2月26日,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在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铿锵有力地说:“五年来的所有付出,都将化作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望过去五年,汉滨区始终强化政治站位、思想站位和工作站位。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中心组学习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认真研究落实中央和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要求,深入分析、专题研究,专题部署。
该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以上率下,领着大伙干、干给大家看。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现场的中秋夜,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区长范传斌带领区级领导一线作战,现场督战、现场解决问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对标脱贫摘帽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历经1800多个日夜,“白+黑”“5+2”“雨+晴”,战天斗地、夜以继日工作,通过协力协同构筑“四梁八柱”,立体化构建起全区攻坚拔寨的“作战体系”。
五年来,该区严格落实区镇村“三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实行“区委常委包抓片区、区级领导包联镇办、区直部门包抓到村、党员干部包帮到户、工作队驻村帮扶”责任体系。着力建强区级领导、镇办部门、村社区“三个领导班子”,扎实抓好驻村工作队伍、联户扶贫队伍、农村适用人才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创新推行“支部+x+贫困户”“双带双树”、搬迁社区基层党建“五个五”“三个载体”,强化健全制度机制、注重关爱保障、严格管理考核“三项举措”,推进“十个严禁十个一律”战时纪律,成立专项督导组开展常态化督导。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查处扶贫领域工作不力、履职不到位等问题36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71人,扛死肩、守纪律成为全区所有党员干部的共识。
锻造过硬铁军 火线炼兵书写无悔人生
作为全市人口大区,汉滨区也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区。经过五年多努力,60996户2029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全市全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了汉滨力量。
面对庞大任务基数,该区派强派硬驻村帮扶队伍,把最优秀、最精干、最过硬的干部派到基层,确保尽锐出战、战之能胜。2019年10月18日,时任沈坝镇关耀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俊因长时间劳累,突发心源性心脏病不幸离世。杨俊用四年青春,打通5条13.7公里通村道路,建成5处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了安置社区建设,让当地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当地老百姓看到家门口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时念叨着这位“亲人”。
像杨俊一样,全区把群众当亲人的帮扶干部还有很多,如汉滨公安分局民警宋双双带着妻儿去扶贫的情怀;区委办干部陈宇明女儿出生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执着;区应急管理局干部魏杰一家4口全家出动去扶贫的感动。还有邓良军、罗其斗、陈守群、陈卫兵、曹军、杨敏等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友,他们怀揣“初心与使命”,一心一意办事,全心全意为民,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书写着无悔的人生篇章。
五年来,该区坚持把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倾斜,坚持硬抽人、抽硬人,3347名干部驻村帮扶,5558名干部结对帮扶,形成了帮扶合力。累计选派第一书记400余人,驻村干部1万余人。通过他们,推动着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贫困村里的“新面孔”渐渐成了乡亲们喜爱的“老熟人”“贴心人”,也像星星之火,燃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
面对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好“帮扶工作队”的主力军作用,该区通过实行“一天一夜”、“两天一夜”、“五天四夜”帮扶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帮扶工作队员吃住在村、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同时,坚持严管厚受并举,累计表彰扶贫先进单位107个、先进个人549名,提拔重要扶贫一线干部339名,激发了广大帮扶干部以优良作风确保工作高效推进的热情。
在创新实践中,发源于该区的“支部+X+贫困户”的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模式,被《新华社内参》和《陕西工作交流》刊载。
完善基础配套 让山乡更美群众更安
财梁社区是县河镇最边远的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业发展滞后。自脱贫攻坚以来,一年一大变,到2019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50多岁的村民袁善忠说:“通过交钥匙工程搬进了财梁社区,告别了大半辈子住的土坯房,如今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原来村里到处是杂草、污水,又脏又乱,现在完全焕然一新,路宽了、有路灯、喝上了自来水……”财梁社区党支部书记余致平欣慰地说。如今财梁社区变美了、房子新了、道路宽了、山更绿了、群众的日子更甜了。
财梁社区的变化只是全区231个贫困村嬗变的缩影。五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新修通村组道路671条1556公里,实施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油返砂”项目793个576公里,修复农村公路水毁工程635条2809公里,总投资是“十二五”的10倍、总里程是“十二五”的5倍,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的自然村道路硬化全覆盖。累计投资6.12亿元,新实施安全饮水工程530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9.99万人。累计投资3.1亿元,实施电网改造385个村,电力入户达标率 100%。实施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进村入户工程,行政村实现网络全覆盖。累计投资3.1亿元,新建改建24家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投资3500万元,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配备合格村医,极大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贫困人口参合参保率100%,2.9万名慢病患者实现责任医师签约服务全覆盖。整合资金3.05亿元,新增五保户供养床位3225张,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4%。全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高。
打开致富“金钥匙” 群众幸福指数步步高
入股有分红、务工有工资、同步同业有订单、反租倒包有收入……多重增收让群众稳定脱贫有了“保险”。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增收,该区探索建立“经营主体带动、异地置业、光伏产业、资产租赁”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土(林)地流转、订单收购、园区(社区工厂)务工、技术服务、同步同业、生产托管、返租倒包、电商帮扶”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资产收益模式,让产业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活水源头。
五年来,全区累计整合产业发展资金21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园区208个、农业龙头企业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家、家庭农场195个、农产品加工厂42家,实现产业人均年增收1500元,17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清零,348个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
同时,全区通过扶资、扶物、扶工“三扶”同步发力,新建标准化厂房16.9万平方米,改造社区闲置厂房总面积5.1万平方米,建成新社区工厂108家,实现所有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就地就业、就近就业、回乡创业成为新常态。
立足系列富硒产品市场开发,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拓宽产供销一体化、市场化对接渠道。线上除利用传统电商直销外,还搭建了“硒安康”平台,成为全国首家网上硒产品专卖店。线下则通过建设区级、镇级、村级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为山货触“网”搭建平台。据统计,全区发展新型经营主体65家,扶贫产品412个,已建成汉滨消费扶贫专馆6个、专区18个、扶贫智能专柜30个,“832平台”上线供应商48家、农产品733种,举办推介会16场次,区、镇、村三级电商、供销服务站点106个,累计销售扶贫产品3.55亿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区探索实践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和消费扶贫模式还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区五大农业富硒产业跃居全市前列。
易地搬迁建“新区” 融合发展谱新篇
为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该区成立了后续扶持发展工作专班,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实施方案》和15个专项方案,建立了扶持项目库,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苏陕交流合作”等举措,大力引进毛绒玩具、服装鞋帽、电子配件、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各安置社区,把加工厂办到了群众家门口。
该区以党建引领,围绕社区管理难题,率先探索建立“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施帮扶干部结对包抓贫困户的“3+1”包联制度,不断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先后开展新民风建设“小场子”文化活动400余场次,建文化书屋154个、健身广场165个、道德讲堂27个,进一步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五新”社区。
“十三五”以来,该区共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70个,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3809户81594人,易地搬迁总量占到全市的40%、全省的10%。因地制宜实施危房改造,累计投入2.03亿元,实施危改7042户。县河镇红升社区被国家发改委评为美丽搬迁安置社区,牛蹄凤凰村、大竹园粮茶村被评为省级宜居示范村。农村危改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谱写了安康乃至全省农村住房安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各方力量联动 凝聚最强大帮扶合力
武进区与汉滨区的情谊源远流长。自1997年6月,汉滨区与江苏省武进区紧密“联姻”。
随着江苏、陕西签署《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战略协议》,将东西相隔千里的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两地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方面精准发力、强势推进,续写着东西部合作的“精彩实践”。2016年以来,江苏武进区支持汉滨实施苏陕扶贫项目203个、资金5.192亿元。在苏陕扶贫项目资金的帮助下,全区累计建成毛绒玩具工厂51个、农产品加工厂89个、新建或改造学校幼儿园16所,13批50余家企业先后来汉滨考察交流,亚邦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生产,江苏美思琪、美之乐等17家毛绒玩具企业建成投用,江苏立华牧业年产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安康不脱贫、建行不撤兵”。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作为中国建设银行定点帮扶单位,自脱贫攻坚攻坚开展以来,该单位选派11名优秀领导挂职,累计投入帮扶资7316.5万元,引进资金1331万元,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行动,在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基层党建联学共建等方面,开拓创新、精准帮扶,在脱贫攻坚战中践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初心和使命。提起如今生活的变化,财梁社区的村民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多亏了建设银行,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
从大城市来到秦巴山腹地,西安市雁塔区与西安航天基地,与汉滨区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五年来,落实帮扶资金600万元,先后携手参加西安市电子商务博览会,在西安大都荟、雁塔小寨飞炫广场、航天星座广场分别成功举办汉滨区农特产品宣传销售活动。设立“就业扶贫专项基金”,签订《就业扶贫基金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以“搭建两地就业供需交流直通车、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养计划、解决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就业最后一公里”为重点的“3+2”精准对接就业帮扶模式,确保当地贫困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
与此同时,省级“两联一包”帮扶单位累计选派驻干部88人次,直接投资3509万元,引进资金2898万元。市委办等71家市级帮扶单位派驻干部462人次,直接投资9081万元,引进资金1.44亿元。247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31个贫困村,许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为贫困户送爱心。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形成万众合力,加快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点燃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激情。
巩固脱贫成果 开启乡村振兴新局
干部走村入户,精准“对标补短”;扶贫产业园里,农户努力工作;直播间里,农特产品纷纷下单……勃勃生机景象,正是该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真实缩影。
2月7日,汉滨区长范传斌在区委十五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要求:“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投入、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接续实施乡村振兴。”
开局关系全局、起势决定后势。2021年伊始,该区严格按照中省市部署要求,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职责不变、人员不撤、力量不减,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相继出台《汉滨区2021年富硒特色产业支持政策》《关于扶持脱贫户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通知》,着力延伸产业链条,落实保农业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扶持,探索小市场、小菜园、小超市、小工厂等“小配套”工程,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规范扶贫公益岗管理,实行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
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期,全区3347名驻村帮扶干部、2.9万名党员干部深入351个村,有序组织农户抢时节、早下田,保障新一年春耕生产和产业收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开展“走千家、进万户、解难题、送温暖”以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脚踏实地走好当下每一步。
决胜脱贫,筑梦小康,振兴乡村。而今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正在汉滨大地如火如荼铺展开来。正如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所说:“历经脱贫攻坚战洗礼,汉滨干部更加坚强自信;迈步新发展征程,汉滨人民更加斗志昂扬!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切实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勤奋用心、埋头苦干,满怀豪情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