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永新
“我们家今年养了13张半蚕种,前不久卖了25000多块钱。”10月22日,汉阴县涧池镇五坪村村民陈善铁一边收拾空置的蚕架一边说道,而这样的水平在今年150多户养殖户中只能算中上等。
说到五坪村养蚕,还得从1980年说起,当时作为生产队队长的郭昌和每年至少养13张蚕种,蚕茧产量至少有八九百斤,按当时的价格,这些蚕茧至少可以卖1000块左右。2005年以后,郭昌和家的养蚕收入每年至少有1万多元,郭昌和再养点牲畜,种点经济作物,家里不仅盖起了新房子,还供养了两个儿女上了大学,这就成为了群众发展养蚕的动力。
郭昌和曾4次到安康林业学校和农广校系统学习蚕桑养殖技术,再加上自己日常养殖过程中不断摸索,就牢牢掌握了技术。在郭昌和的带动下,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每年至少有100户群众发展蚕桑养殖,户均养蚕10张以上,家庭劳动力充足的甚至养蚕种超过20张,年产值近3000元,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大笔收入。为了方便群众养殖,90年代起,郭昌和还在村里代销蚕药,降低群众的养蚕成本,这又激发了群众养蚕的积极性。
2010年,村里开始推广蚕“自动上头”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减少人工筛选老蚕这一工序,降低劳动强度。当时,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昌和请县里的技术员李垂军到他家示范该技术,还上门请周围群众到他家观看效果,看到新技术的好处后,群众也就主动跟着采用了新技术。平时,郭昌和还指导群众养蚕,2015年养蚕季,养殖大户沈兰林家的蚕进食桑叶量较少,不知所措的沈兰林找到郭昌和帮忙。郭昌和发现蚕得的病是血液性浓病,若不及时处理,所有蚕就会在3到4天全部病死。于是郭昌和指导沈兰林对蚕座、蚕体全面消毒,并隔离病蚕,帮沈兰林解决了技术难题。
同时,受到系统技术培训的郭昌和主动承担起了村里的养蚕技术培训工作。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动员下,五坪村每年要开展4次蚕桑养殖技术培训,群众的积极性很高,每次培训人数都至少有150人。当群众养蚕出现个性化问题需要技术指导时,郭昌和还免费上门指导。
2010年,五坪村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技术指导、蚕种购买分发、生产资料准备方面统一制定标准,把群众生产的鲜茧统一收购加工烘干后联系生产企业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群众的收益。目前,村里有37户贫困户发展养蚕,有20户贫困户已实现了脱贫。2019年,五坪村共养蚕种1700张,实现鲜茧销售收入180余万元。
“蚕茧的经济价值好,生产周期也短,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蚕桑已成为五坪村稳定增收的渠道。目前,我们正在实验桑叶茶制作技术,规划林下养殖土鸡项目,争取延长产业链,争取带动更多群众增收。”郭昌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