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何锡辉 盛良柱)为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一体化建设,补齐“智治”短板,汉阴县突出“四个强化”,以县域基层治理信息化为基础, 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驰而不息地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一体化建设,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迈出了全新的一步。
强化三级中心建设,筑牢基层治理基石。汉阴坚持将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200平米的县综治中心暨“321”网格化运行平台,在10个镇30个村建立了综治中心暨“321”大数据信息中心,实现了县镇村三级中心数据信息无缝对接共享。与高校合作,开发并建立了汉阴县“321”基层治理模式深度融合的大数据信息系统,将以前分散各部门各类的业务信息资源全面整合,真正实现“一键式开启,全方位共享”的方便快捷智能化服务网络,既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又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打破了各自为阵的信息孤岛。
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发挥大数据支撑作用。从“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六个要素出发,建立健全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7个方面的基础数据库。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口径、统一方法”的原则,对人口信息、组织机构等基础性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全县共采集录入人口信息大数据344项3000余万条,组织机构数据41项16万余条,彻底破解了“数据多头化”的困境,实现了全县基础数据大统一,为科学决策和精细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社会管控水平。狠抓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信息数据全面准确及时更新录入。汉阴县依靠全县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信息员作用,对网格内收集各类信息实时采集核准更新上传。全县共推选2123名服务能力强的党员、629名驻村(社区)人大代表、2354名中心户长等“三线”人员作为基础信息员,县级定期组织统一培训,纳入统一管理。为确保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及时,全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手机安装“汉阴321”APP,建立了信息报送奖励机制,明确每1名“三线”人员每月报送信息不少于10条,重要信息及时报送。定期对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研判,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从而提升群众服务的质效。
强化实战化运用,服务全县百姓生活。县委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汉阴县“321”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各镇和县直各单位确定1名领导分管和2至3名工作人员,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相关事项的办理回复,建立了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综治信息平台一体化运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三线”人员“就近、就便、就亲”的优势,采用“脚板+键盘”工作法,会同镇村(社区)干部对外出返乡人员进行摸排统计,累计摸排湖北返乡(来汉)人员3911人,其他省返乡(来汉)人员21437人,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第一手数据。依托汉阴县“321”民情在线信息服务平台,开设了疫情通服务栏目,通过居家医学观察隔离人员每天在线报送体温等数据信息,医生在线服务指导注意事项,实现线上服务零距离。自2月7日正式上线以来,关注人数超过8.5万人,实名认证人数达7.8万余人,通过让“数据跑路”,及时掌握各镇疫情信息和人员动态,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流动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在利用大数据系统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上,积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321”民情在线信息服务平台就提供招聘信息3万余条,帮助4000多名贫困群众务工就业。群众通过“321”民情在线信息服务平台反映的3500余件诉求意见,及时进行了办理答复,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98%以上,既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又最大程度消除了疫情防控工作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服务平台发布的疫情防控、招聘务工、道路交通等信息,阅读量均在2万人次以上,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大联合、大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