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凌功
自2019年4月,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汉阴县铁佛寺镇就按下“一肩挑”工作加速键,在短短3个月就完成“一肩挑”工作,使得村务、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得到有效避免,集体经济显露腾飞雏形,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挑起发展大计
四合村永发专业合作社是铁佛寺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9年,汉阴县推出“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即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奖补一笔资金),四合村抢抓机遇,于同年4月由323户贫困户和8户非贫困户共同出资组建四合永发专业合作社,发展蚕桑、拐枣、花椒三大产业。今年5月,合作社已经完成了450亩蚕桑,120亩花椒、拐枣种植任务,建成蚕室1处,带头完成这种转变的就是“一肩挑”干部。
以前发展产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受种种条件限制,投入往往都大于产出,产业发展风险较大。为了有效防范产业发展风险,该镇创新推出职业经理人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首选的职业经理人就是能够激活集体资产和资源要素、扩宽产业发展“路子”的“一肩挑”干部。
集中村在“三个一”产业发展中规划了远景产业花椒,并于2019年全部完成了500亩种植任务,但缺乏短期见效产业。“一肩挑”干部唐家民成为职业经理人后,统筹全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长期产业建设完成后,把工作重心放在短期见效快的养殖产业上,完成20亩水产养殖任务,建了1座牛场,预计今年养殖收入能够达到40万元。像唐家民这样“一肩挑”干部担任产业发展职业经理人的在该镇还有2个。
挑起责任担当
王雄是汉阴县民政局选派驻铁佛寺镇双喜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去年年初,双喜村在发展产业时,总是存在村民不配合、产品销不出、亏损要担责等顾虑,导致产业发展进度较慢。在该镇启动“一肩挑”后,王雄被推选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王雄就抢抓该县“三个一”产业发展契机,牵头在双喜村成立远发专业合作社,全力推动该村发展蚕桑产业,选聘懂技术、善经营的蒋达军成为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该村产业发展。2019年蒋达军带领的双喜远发合作社新建桑园150亩。“如果不是‘一肩挑’,双喜的产业园建设不可能如此顺利。”蒋达军说。
“一肩挑”挑起的不只是群众的信任,更为重要的是挑起了一份责任。铜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赖延兵对此深有感触。
铜钱村是汉阴县北部山区最边远的一个村,与汉滨区沈坝镇毗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赖延兵把瘫痪在床的母亲托付到康养机构,始终坚守在防疫工作一线,一方面落实对从湖北及武汉返乡人员进行居家隔离,另一方面又主动为隔离人员提供生产生活物资,在疫情缓解后,又积极推动和动员本村人员外出务工和进行农业生产。
挑好“后扶”重担
欧辉平是该镇铜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搬到四合安置小区,住进了10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可搬到安置点后必须腾退旧房,安置小区离老家铜钱村路程又远,欧辉平回家发展产业不方便,收入来源成了问题。
了解到欧辉平家的困难,集镇社区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欧辉平的妻子成为社区工厂中的一名缝纫女工,同时鼓励欧辉平通过社区成立的劳务输出公司外出务工,家庭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顺利完成由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感谢郑书记给我们家的帮助,我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把日子越过越好。”欧辉平说。
欧辉平提到的郑安元是原四合村党支部副书记,36岁的他在返乡前长期在浙江从事餐饮管理工作,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是四合村为补充“三委”班子力量专门引进的返乡能人。2019年7月30日,工作突出、能力强的郑安元被任命为集镇社区党支部书记,经过选举成功兼任居委会主任,负责集镇社区的日常工作。
除了选择作风硬、能干事的“一肩挑”干部,该镇还按照统一要求落实了社区5名干部编制,组建成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
“一肩挑”不仅要挑起搬迁群众的服务,还要挑起搬迁群众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景。
2019年,汪小倩全家从四合村八庙沟搬迁到四合安置小区。由于家中有小孩,汪小倩无法外出务工,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外出务工的丈夫身上。
郑安元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让她参加社区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把她推荐到社区工厂工作。“工作不熟练的时候,每个月只能赚到1000多元,现在熟练了每月能赚到2000多元。”汪小倩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