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伟
近年来,汉阴县在推进易地搬迁社区后续扶持工作中,推行以党支部为引领,“三大载体”助推、“八个中心”融合的“138”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
高擎“一面旗帜”,为搬迁社区发展领跑
“党支部就是咱搬迁群众的家,发展中有啥问题,都可以随时来找支部、找党员为大家排忧解难!”在汉阳镇集镇搬迁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上,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德应的一席话,让参会的搬迁群众代表在炎炎夏日里倍感舒心。
社区大发展,关键在支部。为奋力写好易地搬迁社区“后半篇”文章,该县将组建搬迁社区党组织作为“后半篇”文章的起笔,通过县级统筹、镇级摸排、社区自查“三方联动”,摸排易地搬迁社区党员168名,在符合条件的社区组建党组织15个,党的旗帜稳稳屹立在搬迁社区之中。
连日来,在双河口镇龙垭村易地搬迁社区,社区党小组组长李诗民带领搬迁群众在西瓜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当地搬迁群众正在采摘成熟果实,由党小组负责联系运往商超售卖,帮助群众尽享“搬迁红利”。
搭建“三个载体”,为搬迁群众脱贫搭台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提升搬迁幸福感,社区党组织积极搭建群众自治载体、就业载体和产业载体,有效拓展搬迁群众发展舞台。
在蒲溪镇溪畔社区,60%以上的住户来自不同村镇,管控对象多、情况复杂,该社区党支部紧盯问题,积极组建群众自治组织、物业公司和民间协会组织,逐楼、逐单元明确楼长、网格员,将党支部管理服务工作细化到楼宇住户,广场舞跳起来、环境卫生净起来,群众的搬迁生活也变得愈加精彩起来。
乐业才能安居。搬迁至紫云南郡社区的贫困户罗云夫妻两人,周内在社区工厂从事电子配件装配工作,周末便到配套的蔬菜大棚务工,家庭月增收能够达到3500余元。“搬迁后,在自家门口也能奔小康!”面对如今的生活,罗云满足地说。
目前,该县采用县级招商、支部牵线、企业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在全县搬迁社区建设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超过50余家,带动2200余名贫困群众圆了家门口的“致富梦”。同时配套建设农业园区,发展茶叶、蔬菜、猕猴桃等种植8000余亩,以直接参与型、反租倒包型、委托代管型等多种方式,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3700余户,将贫困群众紧紧嵌入产业链中。
建设“八个中心”,为搬迁生活解忧破难
“我识字不多,最担心的还是孩子教育,报名托管中心后,孩子进步很大,我干起事来也比以前更有信心了!”搬迁社区配套建设的“八个中心”之一的儿童托管中心,切实解决了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居民胡涛的烦恼。
为有效解决搬迁群众融入难的问题,该县统筹人社、民政、教育、卫生等各类政策资源,在全县2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投资建设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年照料、儿童辅导、文体活动、矛盾调解、红白喜事等“八个中心”,让搬迁群众足不出“院”,便可享受全方位服务。
同时,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实行专人负责“八个中心”的日常运营、投诉受理、质量提升等工作,定期反馈运维状况和群众评价,实现“运营—管理—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让服务对象的声音听得见、落得实,真正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让搬迁后生活增添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