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郝友仕 王亮亮
今年以来,汉阴县公安局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个中心和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汉阴“321”乡村治理模式优势,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了矛盾纠纷线上线下申报、科学分流、多级联调的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更精细。
排查方式多元,矛盾掌握更全面
在优渥的交通、地理条件带动下,汉阴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利益格局多元变化,引发社会关系交织化、矛盾纠纷主体和触点多样化。汉阴县公安局立足这一实际,联合县委政法委(县民调中心)、县司法局和各镇共同搭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体系,全方位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紧盯网上和网下两大阵地,构建矛盾排查闭环体系。网上,在“321民情在线”微信公众号内设置矛盾纠纷排查申报栏,搭建矛盾纠纷网上申报平台,矛盾纠纷当事人通过手机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即可进入申报矛盾纠纷。网下,在全县141个行政村均设立一、二、三级网格长,兼任矛盾纠纷排查网格员,分别由村(社区)三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和中心户长担任,同时吸收村组党员、人大代表进行充实。在网上申报的矛盾纠纷会自动传输到县民意调查中心,中心根据矛盾纠纷所在辖区和性质,及时分流到各调解组织。网下掌握知悉的各类矛盾由职能调解组织及时介入调解。
矛盾化解多元,服务群众更高效
汉阴县公安局推动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健全“整体+局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县级层面,在医疗卫生、农林资源、民政交通等各行业领域设立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专司各行业领域专业性强的矛盾调解工作。镇级层面,将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吸纳进入镇级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并聘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矛盾调解工作。村级层面,整合村“三委”成员、警务室民警、驻村干部、小组长、治安中心户长等专职力量,并吸纳退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和有一定知名度的村民作为兼职调解员,壮大村级调解组织。
创新“专业+行业”矛盾调处工作机制,融合律师、法官、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资源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升矛盾调处质效。邀请律师参与调解。积极与县司法局沟通协作,为11个派出所各派遣一名律师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派出所日常接处警中发现的矛盾纠纷和因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适用调解程序各类矛盾调解工作,并在派出所调解室公开特邀律师的照片、联系电话,方便当事人咨询。实行公调、庭所对接。各派出所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组织的联动对接,对符合法律规定、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矛盾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治安案件,会同镇、村调委会和司法所开展调解工作,同时邀请驻地法庭法官参与调解;法庭在诉讼阶段开展调解时,派出所民警参与诉前调解,由法庭分别制作司法调解书。多方联动化解。县“三调联动办”根据网上网下申报的矛盾纠纷性质、复杂程度和行业特点确定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和配合单位,对涉及人员多、具有一定共性或普遍性的矛盾纠纷由属地镇、村调委会牵头,县级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及相关单位配合;对涉及专业性、行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由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牵头,属地镇调解委员会和相关单位参与配合。
保障方式多元,工作后劲更充足
落实调处纠纷奖补政策,为促进矛盾化解而提供坚实保障。县政府将各镇、各村和各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矛盾调解补贴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以案奖补制度,根据兼职调解员化解矛盾大小和难易程度,按口头、一般、复杂、特殊疑难等设置50元、150元、300元和不低于500元设置奖补标准,还逐步落实社保、工伤、人身意外保险等保障,有效激发了兼职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今年县政府已拨付到位奖补资金45万元。
今年来,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3000余起,调处2900余起,调处率在95%以上。成功预防群体性事件16起,防止民转刑案件6件,全县未发生“民转刑”案件,极大节约了司法资源,减轻了信访和诉讼压力,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