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秦小娟 李华 赖真超
“321”基层治理模式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138”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空气质量优良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县域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是汉阴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汉阴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坚定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农旅富民”四大战略,统筹推进“1533”发展布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谱写了汉阴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发展新局面:“潜力股”进入“领跑区”
汉阴县涧池新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连续多年持续专注于大米产业链上的产品开发,从米糠中提取植酸生产防锈颜料,研发出一款新产品IP6有机磷系天然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环保等行业,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还占领了海外市场。
“十三五”以来,汉阴县紧紧围绕“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发展布局,一张蓝图绘到底。突出县城核心引领作用,深耕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生态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以月河川道城镇经济带、南部山区沿江生态旅游经济带、北部山区山林经济带“三带”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以新茂化工IP6为龙头的高端大米衍生产业链、以佳佳乐陶瓷为龙头的陶瓷产业链和以天元科技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链,加速催生大米高端衍生产品、富硒生态功能食品、硅微粉新型材料、现代文化创意优势产业集群。
工业经济撑起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2.04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月河工业集中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获评首批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省级经开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富硒粮油、富硒茶、富硒林果为主导的“3+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富硒农业基地38万亩、现代农业园区75个,汉阴作为安康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创建全面启动,获评“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十大富硒之乡”等荣誉。
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凤堰古梯田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沈文化产业园被认定为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文化产业重点园区,汉阴获评“全国生态特色旅游县”“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十三五”以来,汉阴县营商环境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荣获“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4.5亿元,外贸进出口累计总额超过9800万元。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77.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2亿元。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94万户,支持企业蓄力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微企业还贷周转金业务。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合作服务平台建成运营,“三社协同”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生活新变化:“苦愁脸”绽放“笑开颜”
“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这是对汉阴地形地貌的生动描述。三山夹两川的地理特征,紧紧锁住汉阴人走出大山的脚步。过去的汉阴,尤其是南北两山,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现如今,在这大山深处一栋栋搬迁新居整齐漂亮、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公路通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贫困户踏上了致富路。
“我们从山里搬出来,住进了这个新社区,环境又好又方便,社区工厂和农业产业园就在边上,家里人照顾了,收入也有保障,比起以前完全变了样!”家住紫云南郡搬迁社区的贫困户陈兴松逢人就讲如今的好生活。
“十三五”期间,汉阴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树牢“交总账”意识,紧扣“六个精准”“四个不摘”,强化政策落实,累计投入49.8亿元扶贫资金,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全县74615人实现稳定脱贫,77个贫困村脱贫退出,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082户17940人,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巩固脱贫成果,产业是关键。汉阴县将每一个贫困户都镶嵌在产业链上,创新实施“镇园产业联盟”“三个一”产业模式,发展茶叶、蚕桑、猕猴桃等种植5.5万亩,成立专业合作社136家,贫困户带资入社1.4万户。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四社”融合联动、互为一体、互助互利,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新社区工厂75个,村集体特色产业园区6.88万亩。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汉阴探索的“138”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县20个集中安置社区“八中心”全面建成运行,赢得省级现场会在汉阴召开。健康扶贫、医养结合模式列入中省扶贫典型案例,“镇园产业联盟”写入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举全县之力,脱贫攻坚工作实现省级成效考核“两连优”。
城乡新形象:“小矮旧”蜕变“大而美”
“汉阴县城变化好大呀!高楼多了,路宽了,夜晚亮了,都有大城市的感觉了!”春节返乡的游子们不由地发出感叹。
近年来,汉阴县城“东扩西延”战略加速推进,凤凰大道等24条市政骨干路网全面建成。“月河为脉,三区一体”城区空间布局加速形成。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棚户区改造及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实施,居民小区配电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天然气次高压管网全线贯通。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97%,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6%和100%,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7.5%。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汉阴县总投资22.15亿元用于县境内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平涧一级公路、汉双二级公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建成投用。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595公里,建制村通客车实现全覆盖,公交客运实现零突破。洞河水库下闸蓄水,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率先启动月河综合治理,试验段建设即将完成。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39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31%,集中供水率达96.48%,智慧水务水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经验获全国推广。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持续推进,供电可靠率实现99.72%。4G网络实现重点区域、行政村全覆盖,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这里空气清新,草长虫鸣,我在这已经住了快半个月了,真是适合养老的好地方”。春节假期,在汉阴县凤堰古梯田游玩的西安游客谢女士说。其实只要来过汉阴的外地人,无不对这里的一山一水流连忘返。
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全力护水增绿保蓝天,汉阴县奋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全市前列。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67.75%。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239平方公里,河湖长制全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全县流域地表水质优良率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月河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百姓新福祉: “满意度”促升“幸福感”
“教育公平对农村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希望。我们住在深山里,可学校的教育水平一点都不比县城的差!”家住汉阴县观音河镇进步村的学生家长储成胜说。
“十三五”以来,汉阴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8.55%,提前三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汉阴成为全市首个推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县,城乡教育一体化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改革推广案例,荣获“陕西省教育强县”称号。
“健康汉阴”有力推进,县妇幼保健院完成迁建并投用,县中医院迁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每千人拥有床位数6.5张,较2015年增长46.4%;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7人,较2015年增长46.5%,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沈氏家训被中纪委推广,汉阴县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家训文化之乡。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养结合“养护一体化特困人员供养”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社会救助购买服务和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多年连续成功获评中省“双拥模范县”。
“十三五”期间,汉阴县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全面加强,五年累计民生投入约1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为7.4%和8.3%,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36万人次。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汉阴县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全国提供了经验。“诚信汉阴”建设深入推进,“三位一体”信用体系管理经验获评陕西省第二届信用建设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扫黑除恶成效显著,“四位一体”立体化社会防控格局基本建成,公众安全感和政法部门满意度均实现“双提升”,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全省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关头,汉阴人民将充分发扬“三牛”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力争“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