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康
在汉阴县涧池镇的蚕茧收购站,养蚕户正在排队为蚕茧过秤,看着白花花的蚕茧变成钞票,养蚕户心里乐开了花。
涧池镇养蚕历史悠久,在该镇的五坪、王家河等村,还保留着成规模的老桑园。长期以来,因为养殖周期短、回报收益高,养蚕一直都是农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养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现代化、规模化的需求,许多年轻一代“养蚕人”选择外出务工。
近年来,为重振涧池蚕桑产业,该镇积极规划产业布局,大力推行科学养蚕技术,推动蚕桑产业上规模、上质量,先后在五坪、王家河等村新栽和改造桑园3500余亩。今年,该镇养蚕形势大好,春季两批次共计发放蚕种653张。
清晨,太阳还未露出山头,五坪村村民文尚佑的家门口已经挤满了人,他们是等待分发蚕苗的养蚕户,不到一个小时,几十栏蚕苗已全部分发完毕。
“五坪村养蚕采取的是小蚕共育的方式,由本村养蚕能手统一将蚕种培育成三龄大的蚕苗,然后再分发给养蚕户。这样做是因为蚕苗在三龄前会经历3次蜕皮和2次睡眠,对养殖技术要求高,交给养殖能手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说这话的人是五坪村蚕桑产业的“老专家”郭昌和,今年年初他刚从五坪村党支部书记的职位上退下来,退休后又忙在桑园里、蚕架旁。
交蚕苗的日子近了,郭昌和也忙碌了起来,带上蚕药,骑上摩托,他要去看看村里4个小蚕共育点。除了4个小蚕共育点,五坪村还有148户农户参与养蚕,其中能人大户就有32个,前两批春蚕五坪村已经发放蚕种325张。
夏德巧和丈夫一起养了37张小蚕和3张大蚕,她看着蚕簇里的“银元宝”,算起了收入账。“今年蚕价好,每期养40张左右的小蚕,差不多收入3600元,养大蚕每张可以收入3000元,我和丈夫两个人干一年能有5万元收入。”
新养蚕技术的推广也“催化”了蚕桑产业,在该镇蚕桑主产区,标准化蚕室相继落成,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实现了蚕桑产业现代化、规模化。
在王家河村佳合蚕桑合作社,负责人黎其运正在调试小蚕共育室的恒温恒湿设备,在一块液晶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机器自动调节蚕各阶段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解放劳动力的同时还保证了产量的提高。小蚕共育室的旁边便是标准化蚕室,800平方米的蚕室内陈放着数十个省力化蚕台,这些蚕台是郭昌和根据多年养蚕经验自己发明的,该项技术已于2020年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正被广泛推广。
“和传统的蚕架相比,省力化蚕台操作简便、搬运方便、节省空间,减少了除渣程序,以前需要七八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3个人就能完成,节约了劳动力。”据黎其运介绍,合作社每期可以养近20张蚕,最高峰每天将消耗近两千斤桑叶,一年下来可以创造15万元的收入。
“现在王家河村与五坪村也结成了联建对子,未来我们将聚焦蚕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和蚕丝被、蚕沙枕等副产业的开发,将蚕桑产业做大做强。”谈到涧池蚕桑产业发展,黎其运心中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