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俊
立秋以后,汉阴县漩涡镇大涨河村的牛棚里十分热闹。“快出来了……出来了。”随着一声欢呼,牛犊终于顺利落地,这是牛场今年迎来的第5个“新成员”。
大涨河村位于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凰山脚下,高山上的河水自北向南穿流而过,形成狭长的河谷地带,造就了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里一直有养牛役用、肉用的传统生产习惯,但以农户自养为主,总体生产水平不高,普遍存在良种覆盖率低、饲养水平低、产出率低的问题。
怎样能让养牛形成产业,开拓致富门路?一直是镇村干部所关注的问题。直到2020年下半年,依托苏陕协作项目的支持,村合作社牵头,在半山腰上建起了850平方米的养牛场,彻底改变了传统养牛散、小、弱的局面,养牛产业才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吴晓松原是大涨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身体残疾,不能外出务工,但他脱贫致富的心一点也不少。2015年,他办起了家庭农场,在家养起了牛。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他的养牛产业逐渐红火起来,并且他凭借多年的养牛技术顺利在2018年成功脱贫,还被评为市级脱贫标兵。
在大涨河村,还有很多这样的养殖散户,村合作社建起了牛场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让村里散养农户形成合力,把养牛产业做大。镇村研究后决定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养殖场+养殖户(困难群众)”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牛场的引领示范,共享牛品种选育以及牛只管理、防疫、销售等方面的经验,促进家庭农场、养殖大户和能人扩大养殖规模,并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该村合作社请来专业人士为有意愿发展养牛产业的21户农户传授养牛技术,积极推广玉米、牧草等农作物种植,再从农户手中收购秸秆,将其作为牛的饲料。这样一来,不仅为养殖提供了饲料保障,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还降低产业经营成本,实现产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近几年,村集体带头、以合作社为主体、农户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在漩涡镇逐渐成熟,该镇坚持以茶叶为主,促进林下特色产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